开学一周来,班内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再次感觉到教育存在的误区。
前两天,我在班里布置周四要搞一次小检测,测试一下假期语文阅读与积累的成果。下课后,刘家彤走到我身边,郑重其事地问我:老师,名著两部都考吗?我说是的。第二天他又问我,名著中的人物只考主要人物,还是所有出现的人物都考,比如甫志高?我看他紧蹙的眉头,赶紧告诉他,一般考主要人物,着墨不多的肯定不考。他一脸凝重的回到座位。第三天他又问我小作文的问题。我明显感觉到这次小小的测试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他在尽全力做着准备。我心疼起这个认真的男孩来,于是宽慰他,不要太拿这次考试当回事,就是一次小检测而已,凭你的认真态度绝对差不了,不一定非要考第一。他点点头,我知道,多年来的习惯不是我几句话就能改变的。力争第一是目标,但如果成了压在孩子心理上的巨石,就会变成阻力了。
刘家彤,一个乖巧懂事的男孩。家访的时候我就了解到,他的爸爸出门的时候比较多,他就成了妈妈的小助手。平时学习不用催,完成作业就读书,还要帮妈妈做家务。去年妈妈还没生小妹妹的时候,家彤就帮妈妈做饭,生了小妹妹后,他跟妈妈合作,一个看孩子,另一个做饭。妈妈说起孩子的表现,脸上洋溢的是幸福与满足的笑容。这样自律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高,如果再给他加压,孩子有一天会不堪重负的。给他卸下包袱,让他能轻装前进,快乐成长,这才是当务之急。
还有一件触动我心灵的事情。在开始军训的那天早上,六点多,一个家长打电话说给孩子请会儿假,晚一些送孩子入校并想找我谈谈。七点半了,孩子还没来,我怕耽误八点的开营仪式,又拨通了家长的电话,询问情况。家长这才支支吾吾说出了缘由。原来孩子昨天晚上发了邪,作业也不做,还不停折腾爸妈,一会儿让这个陪着,一会儿让那个陪着,大声说话,也不在乎已经入睡的小弟弟。这样一直折腾到四点多才入睡。早上妈妈叫了好多遍,他就是不起床,也不说不去上学。我一听来气了,当即说不来就算了,军训别参加了。他的妈妈把电话放在他耳边,又重复了我的话,他才勉强起身。
来到学校里,在一再追问下,家长才透露,孩子原本很懂事,也很疼爱父母,成绩在一二年级时也是稳稳的第一。可在二年级下学期,他的班主任老师承诺,如果升级老师还能考双百,就给他一个荣誉称号。他于是卯足了劲学习,结果如愿考了双百,可老师的承诺并没有兑现。孩子的期望落空了,而且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在几岁的孩子眼里,是天大的事情。当时他并没有过激的言行,可后来,父母发现他变了。他对老师的话不再那么言听计从,对父母及周围人的态度也有了一丝冷漠。父母也没太在意,一直鼓励着,顺从着,这样勉强完成了小学学业,成绩也还优秀。可昨天晚上他发作了,父母无计可施,无奈无助。说着这些,他的妈妈流泪了。
至此,我想起了家访时候孩子的表现。当时距开学只有五六天时间了,可孩子的名著阅读刚开了个头,文言文也没背。我只认为是男孩贪玩,也没太在意,只是嘱咐从当天开始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并每天给我发送信息说明学习情况。接下来的几天,孩子完成得很好。
望着这对痛苦的父母,我内心也隐隐作痛。原本一个聪慧可爱积极上进的孩子,就因为一次没有兑现的承诺,让孩子对老师甚至大人失去了信任,对周围采取了质疑的态度。几年下来,孩子的心理不知经受了怎样的煎熬,挣扎和痛苦,今天的反复无常外表的冷漠下掩藏了一颗怎样伤恳累累的心灵。我责怪孩子的父母为什么不早把情况告诉我,他们说以为孩子不会再这样了。我知道他们内心的顾虑,是不想让孩子一进六年级就给老师一个不好的印象,这无可厚非。于是我答应这对焦虑的父母,今天不论多忙一定会找孩子谈谈话,并约定从今天开始对孩子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疏导,原则性的问题坚决不让步。
两个优秀的孩子,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大家眼里的聪明孩子,太高的期望值无形中给孩子形成了压力。殊不知求学之路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艰辛还在后面。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没有坚强的内心,没有淡然的态度,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又怎能走远呢?一点挫折就能打倒,是不可能站到学业的巅峰的。
在愈演愈烈的望子成龙大军中,家长常常将目光聚焦到成绩上,低年级的高分其实与将来孩子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没有良好的习惯做基础,就是次次双百,也可能是昙花一现。因而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要过早地让孩子生活在一片赞誉声中。世上没有谁一路畅通直达目的地,挫折在所难免。从小时候让孩子适当经历挫折是一笔财富。
由此想到我校的王静老师,一个深谙孩子教育之道的母亲。从孩子很小,她就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阅读习惯,几岁孩子就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孩子用大量的时间读书,堪称博览群书。他从小到现在读过的书可能远远超出同龄孩子甚至高中生。在一年年终考试时,妈妈接他放学,他出考场后跟妈妈交谈的不是试题做的怎么样,而是刚刚阅读的《四世同堂》。不但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每逢假期,王静总会带着孩子去旅游,不跟旅游团,自己去。去之前先广罗资料,规划好路线,到某个城市后先从一个点开始看起,直到把这个城市所有该了解的风土人情主要建筑都看完了,才打道回府。几年下来,孩子小小年纪已经几乎把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景观装在心底。这样的孩子能不优秀吗?他的试卷上即使不是满分,谁又能否定他的未来呢?
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和教育同仁们,请不要过早把孩子推上神坛,尤其在他们心理还跟稚嫩的时候。让他们正常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呵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