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克莱茵-客体关系理论之系统整理@三七读书会

克莱茵-客体关系理论之系统整理@三七读书会

作者: 行走在灵魂深处 | 来源:发表于2020-10-31 11:41 被阅读0次

    之前,我在精神分析基础群里跟大家一起学习过有关克莱茵生平经历和代表理论,今天,我们一起系统看下她得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目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後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玛格丽特•马勒(Mahler)与 St.Clair等人研究三岁前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认为对日後所建立的关系有深远的影响。往後生活中的客体关系,均源於儿童想寻求跟母亲再度联结。至於心理发展,可以想成是个体在区隔自己与别人时的演进方式。分为四个阶段:

      正常性婴儿自闭

      在 出生後的前三、四个星期

      婴儿反应的对象是生理紧张,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只知觉 到部份(胸、脸、嘴、手)而非完整的自我。在此状态下,没有完整的自我,也没有完整的客体。

      共生(symbiosis)

      出生後第三个月至第八个月

      |婴儿非常依赖母亲,似乎期望著在情绪上和母亲维持高度同 步的状态。

      分离/个体化历程

      始於出生後第四或第五个月

      幼儿於此阶段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他们以确认此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感到盾。

      对自我与别人的 | 通常要等到幼儿满三岁才会

      此阶段幼儿能更完全的了解自认知逐渐稳定开始己与别人是分开的。会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去自己的个感。

      Kohut认为,人们最健康的最佳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与依附感,一方面以自己为荣,另方面又能把别人理想化。成熟的成人有一种基本的安全感,此安全感植基於自由、自足、与自尊的身份感,他们不必完全依赖别人,也不必害怕被封闭或遗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克莱茵-客体关系理论之系统整理@三七读书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ds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