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老师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第一次遇到学习障碍时特别容易 “放弃”。老师经常会听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没有教过这些”,“我没法做”或“我太笨了,做不了”之类的。
会表达个人想法的学生,能让老师试着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然而一般情况是,学生学习上受挫,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或是坐在那里不说话,或是什么也不做。学生往往缺乏元认知发展带来的学术弹性(即开发个人的元认知,增强学术弹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元认知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洞察和理解(即人本身对认知过程的认知)。这种洞察和理解,能够让人们解读自己的思维,从而产生诸如“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以及“我做不了”之类的表述(或者判断)。元认知能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技巧,更好地操作自己的学习过程。通常,如果我们问学生,你知道怎么做吗?你知道要用到什么技巧吗?他们要是都知道,就会开始关注手头的任务了。
不过,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新的学习尝试中受挫,比如成绩不理想时,会感觉很“糟糕”,并且产生“依旧那么糟”的焦灼感,然后觉得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未达(Not Yet)”概念,帮助许多教育家对评分排名的考评制度,以及评分这个概念是“好”还是“坏”进行了反思。
“未达(Not Yet)”概念的力量能够让学生连续不断地实现“优”(学习上的)而没有“糟糕”(我又失败了)的感觉。学习这个概念,可以教学生发展元认知。德韦克认为,我们要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激励行为来开发学生的元认知,而不是单纯地复制成功的学习经验。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传授元认知呢?答案有很多。但是一般只需要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进行一些调整,而不是彻底改变什么。
比如,许多教师在课程结束时会使用课堂反馈条( exit tickets,在国外,教师会利用课堂反馈条对课堂效果进行调查,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简单地调整之后,就变成了:让学生向老师提问,在提问之前让学生组成小组,将要向老师提问的问题先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利用课堂所学进行回答。
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去讨论其中的思维过程,共同努力提高个人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获得“优”的良好感觉,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自己将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
教师也得建立自己的元认知策略模板。元认知策略模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用来控制认知活动,确保认知目标(例如理解这篇文章)的实现,这些过程有助于管控和监督学习,包括计划和监控认知活动,同时检查活动的成果。
如何为“大胆思考活动”或一个数学问题作准备?当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或开始一个项目时,该怎么办?分享我们自己的元认知策略,有助于他人发展自己的策略。
许多学校也在开展正念教学。正念是,创造一种专注于当下的精神状态,并承认自己的感觉、想法和身体感觉。因此,如果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意识到当下的状态,学生们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什么能对他们产生意义。
肯特州立大学的心理科学博士克里斯托弗·沃兹(Chris Was)提供了一些让正念和元认知相互作用的策略(详见《A Mindfulness Perspective on Metacognition》一文)。奥克兰大学的学术顾问凯蒂·乔斯托克(Katie Jostock)和教授劳伦·林克(Lauren Rinke)提供了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和专注力来教授元认知的策略。让学生识别自己的学习风格是第一步,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源头。
附奥克兰大学研究:
https://pan.baidu.com/s/1oKZgud4YGXoVGCbh8O-_1Q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去行动。鼓励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想法、感受和判断有所了解,从而展开对话。应该消除质疑(你上次的作业做得很好)、不断肯定(你感到压力很大是有道理的,因为你没做过类似的事情),并要求他们从工具箱中找出一个“工具(元认知策略)”,这样做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再次凝聚他们的专注力(正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拓展内在的元认知策略,提高学术弹性,并最大限度地进行学习。
来源:Getting Smart
作者:Margy Jones-Carey
智能观 编译
—完—
声明:
编译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行业新思想、新观点及新动态,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智能观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5877922/a8f8a34bb52d1b7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