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急也没用。遇到挫折,你会焦躁,会懈怠,会想着回家不干了。这是软弱的肉身无法逃避的宿命,欧阳修也不例外。
成熟,是一个镜花水月的理想,应该追求,不应该执着。你要接受自己的不成熟,哪怕你真的成了欧阳修这样的圣贤,到老了还会干傻事,会出丑,死后,仍然被人笑话这个笑话那个。这就是人生,没办法。”
以上两段文字摘自《欧阳修传》自序里面的内容,作者从圣贤角度写出了欧阳修的肉体凡胎,同时又从凡人的角度描绘了欧阳修的非凡。是的,无论是凡人还是圣贤,都是从一个平常的人开始。这才是真正的人物传记,这也才是真实的人物传记。从这两段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他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圣贤——欧阳修。
母爱的伟大
父亲对后代的影响,仅仅是一代人,但母亲对后代的影响,可以是三代人。在英国培养一代贵族需要三代人,其中母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只是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女性很少受到正规的教育。真正知书达礼、会教育后代的母亲屈指可数。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他们分别是:“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退鱼”、“欧母画荻”。欧阳修的母亲就是四大贤母之一的欧母。从后文欧阳修的为人和节操来看,欧母对他的影响确实非同小可。
母爱伟大!伟大的母亲!
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段时光应该是欧阳修最风光的时候。一是宋朝的皇帝平易近人,虽然掌握生杀予夺的权利,但不滥杀无辜、不喜怒无常。这样的皇帝是好皇帝,这个时期,比唐朝贞观之治时的人口多了很多,古代能让人口增长时期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期。二是经历过风雨的欧阳修已经成长了成熟了,不再是毛手毛脚的只知进谏不懂策略之辈了。从年轻的时候“君子剑”到能在皇帝身边如鱼得水,这可不是一点点的努力就能达到的,你可知“伴君如伴虎”啊。这样的成长也需要大智慧呀。
名节重如天
宋朝的时候重名节到了繁文缛节的地步,过分的注重名节,重到几乎迂腐就不可取了。再说,名节之所重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不同,也是不好“一刀切”式的评判的。若当今的学校教育,学生所做的都是标准答案,但走入社会后都没有一件事,有绝对标准的对错,无一人能以简单对错判断。所以教育应以实用为准则。如欧阳修不会因为名而废节,而是他认为对的就支持,不论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说是只结党,不营私。这样的立场也是很难做到的,这样的自尊体系该是有多高。
失意时,笑对生活
本段写了欧阳修的绯闻,本来人有点绯闻也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圣贤来说就不一样了,圣贤应该正襟危坐,更不能有绯闻。但欧阳修有,虽然最后查出来是陷害,陷害欧阳修的目的,是因为他太正直,甚至有点过了头。虽说最后证明了他的清白,但欧阳修也因此受到牵连。那个时候的人就是那么执着,在今天看来是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圆滑。为了“礼”的争议,最后可谓是你死我活、各不让步、宁折不屈。可见那个时候皇帝还是比较开明的,并不是不近人情。这一点于绯闻中、于争辩中、于请辞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风气以及治学的严谨。
华而不实
五代十国时期产生的新文体——骈体文,多以四六句对仗、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以他的形式美风靡一时。但是因为其过于注重外表形式,其内涵实质就很难达到新的高度,更难得出现精品,同时又不能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反而有一种哗众取宠的味道。其实这种骈体文更多的像当代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一阵就过去了。没有经典的歌曲流传久远,几代人都喜欢听,而且有越听越好听的韵味。所以骈体文作为一种文学的形式,有它存在的必要。只是他终归是小众,无法成主流。这才是正确的解读方式。欧阳修的功劳就是给骈体文加了最后一根稻草,让它回归本源。这也就迎来了一种机遇或者是各种机遇。
史记
历史所记载的观点,完全取决于写历史的人的观点,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学历史、读历史,甚至是研究历史,都应对写史书的人要有了解。然而写历史的人也成了历史,只能通过后人的记载去了解写历史的人的各个方面,记载肯定是不全面的。所以对待历史应该用怀疑的眼光去读。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一样,《三国志》是正史,但其影响远不及《三国演义》。是的,正史究竟有多正呢?还是自己看吧。
词、生活、圣贤
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而写出优美的词;生活因为词的装点更加五彩斑斓。词和生活,相得益彰。词和圣贤都是高大上,都流传久远。词因美而流传,因流传更美。圣贤是人,因为其遵规、守纪、自律甚与常人,被人敬仰而流传下来,成为圣贤。然而圣贤也需要生活,他们的生活会怎样呢?有没有像欧阳修一样,既懂生活情趣又成为圣贤呢?把生活过成词,让词中的优美融入生活。即使成不了圣贤,亦无悔。
墓志铭与神道碑
凡是能刻上墓碑的文字,都是经过筛选过的,也是对逝者的追思与敬仰,都是逝者光辉的一面,不好的阴暗面一般不会出现在上,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个朝代导向的引领者,所宣扬的是在这两个方面都要实事求是,但在原则和立场方面真的不好把握了,就连欧阳修如此圣贤,也会有情感倾向,所以这真是两难的选择。我认为只要是在没有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或者是不胡乱的编造,对逝者多一些溢美之词是可以接受的。
文人风骨
因为有宋朝重文轻武的导向,所以,宋朝的文学家颇多,便大都相互影响。从他们的交往中,可以看出文人的气节。欧阳修不因为苏轼的推荐人和他有过节,而埋没他的才华,而是极力推荐。可见当时的文人是重礼节而轻私利的。当然,对于欧阳修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对他的评价你有褒义有贬义有中性:因年少轻狂而得罪老师,老师认为他的人品不行;因被人嫉贤妒能而不被推荐,只是在他作古后假惺惺的吊唁;因有恩于人而被感恩戴德。而其三者都是有名的文学家,能得到大家的评判,本身就彰显其功勋卓著。当然,只要文人的风骨还在,坚持了该坚持的,别人的评判又算什么呢?头顶三尺有神明,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可以了。
余音绕梁
读完了这本书,舍不得合上,只因一个鲜活的文学大家一直在脑海里,仿佛听了好的音乐后的余音绕梁,挥之不去。合上书时,认真地掂量了一下,感觉沉甸甸的,因为我拿着的,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了, 而是一段历史。读一本好书,会随书中的主人公辗转沉浮,何况是追随世俗的圣贤——欧阳修呢。掩卷沉思,我不可能像圣贤一样有如此大的成就,也没有经历过如他一样的大起大落。只是对人的一生有了新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新的评判,对人生的意义也有了重新的定位……人生苦短、时不我待,把余生过得更充实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