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卷深处有凉意——对话语文名师熊芳芳

书卷深处有凉意——对话语文名师熊芳芳

作者: 孟令爱 | 来源:发表于2020-04-27 09:18 被阅读0次

    湖南师大文学院  周敏

      赤日炎炎,暑期已至。榴花繁处,东窗高卧,清茶香氲,正宜展卷。

        早已受命,要与工作室的语文老师们聊聊关于读书的事儿,却一直没有成文。网上推荐给老师们的阅读书目有很多,我自己的阅读需求又与一线教学语文的老师们大不相同,一直在寻找最为适恰的方式来完成艳子老师交付的任务。

    应邀编书,手头正读熊芳芳的文稿。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教学中处处透着灵气:首先她引入教学的文本就不同寻常,既有深刻如王小波的“写意小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契可夫的讽刺小说《一个文官之死》;也有刘若英的回忆性散文《易副官》,类似《老王》,笔力清淡却情深意重……而她的解读与导教更是独具匠心,巧融自己博览群书之后的信手拈来,用源自文本的生命感悟和文学张力来启迪语文教学“场”中学生的生命。光看这些课文设计的主题就觉独特、睿智且犀利:《“在错误之中没有正确的生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奴性生命的“负觉解”:<一个文官之死>》、《冷峻面孔下最深处的柔情——阿长与〈山海经〉》、《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像山那样思考>》、《三大哲学问题:生、活、死——<最后的常春藤叶>》……

    《奴性生命的“负觉解”:<一个文官之死>》的教学,以哲学家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为线,引入鲁迅的《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奥地利童话《人鸦》,引发对“奴性生命”的觉解;而契诃夫的其他相关作品——《变色龙》、《胖子和瘦子》和《钉子上》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另外两位——莫泊桑和欧.亨利的作品对比,鲜明彰显契诃夫作品的“冷峻客观”特色。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教学,以艾略特的诗“四月是残忍的月份”引入对张国荣、王小波的纪念——“如果张国荣代表了美,那么王小波代表了什么呢?”引发思索,贴合在王小波纪念日绘制的“猪兄跨栏”漫画,深入解读这只猪的“特立独行”;更引进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作“互文”解读,对比巴克的野性复苏、觉醒来凸现“猪兄”的被逼出逃境遇,是灵魂深处的那一种“返回元初”、“成为我自己”的欲望。最后引入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言作结:“森林中的生活尽管贫苦可怕,但却自由自在得很,充满着冒险的事业,它有一种令人向往的东西,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

    随便援引两例,已然显现出熊芳芳老师“生命语文”的情味、温度与深度。文本读深了,境界高远了,课堂才会像里尔克笔下的那一只豹,力之舞围绕着一个核心词、一句诗、一页文,或一本好书,团团旋转而深入迷人之处,让学生在言辞美、语体美、思维美的体验中获取了更丰盈的阅读欲望和鉴赏能力。

    为什么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能如此博学、深邃、睿智?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很想看看,熊老师都读过哪些书?特意请她简单梳理了一下自己的阅读书目。我们一起看看:

    书卷深处有凉意——对话语文名师熊芳芳

    文艺理论:

    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名作细读》,《审美阅读十五讲》,《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艺录》《讨论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卡尔维诺《美国讲稿》,《为什么读经典》,《顾随诗词讲记》,南怀瑾《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忏悔录》、木心全集、《文学回忆录》,《中国修辞学》,王鼎钧作文四书:《文学种子》,《讲理》,《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艺术:让人成为人》,谢有顺《文学的常道》,本雅明文集,诺亚•卢克曼《情节!情节!》,亚里斯多德《诗学》

    中西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爱与生的苦恼》,《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乌合之众》,《逃避自由》,史怀哲《敬畏生命》,《柏拉图对话集》,《中国哲学简史》,《非此即彼》

    唐•库比特:《生活,生活——一种正在来临的生活宗教》,《林中路》

    美学研究: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朱光潜全集》,黑格尔《美学》,《康德美学文集》,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克罗齐《美学原理》,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宗白华《艺境》、《美学散步》,史蒂芬•贝利:《审丑:万物美学》,潘知常《生命美学》,《中国美学精神》,《头顶的星空——美学与终极关怀》,《没有美万万不能》,《我爱故我在》,《影视美学》,《诗美学》,《中国美学十五讲》

    随笔传记:

    《米沃什词典》,钱穆:《湖上闲思录》,《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老子的智慧》,胡适《人生有何意义》,梁漱溟《我的人生哲学》,《人心与人生》,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毛姆读书随笔》,巴金《随想录》,《梁启超传》,《邓肯自传》

    教育学:

    卢梭:《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潘乃谷、潘乃和编《潘光旦教育文存》,朱永新:《中国教育建议》,《中国教育观察》,《教育的使命:朱永新教育讲演录》,《我的阅读观》,《中外母语教学策略》,《教学勇气》,《被压迫者教育学》,《周国平论教育》。还有杜威、蔡元培、叶圣陶、陶行知、于漪、钱梦龙等人的教育专著

    心理学:

    《荣格全集》,《荣格自传》,《人的现象》,坎贝尔系列,弗洛伊德系列,阿德勒系列。

    还来不及细细整理这份阅读书目,但很明显,它囊括了文艺学、美学、哲学、史学、随笔传记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经典著作。一个人的卓越识见与其合宜的阅读类型密不可分。快餐式的浅阅读愉悦了一时,浅思考也就浅识见。“根本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经典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学术高度”。与经典书籍的聆听对话、梳理反思,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图式。诚如熊老师所言:

    “我在读书,书也在读我。自己的很多实践在书中能够发现印证,成为自己探索的注脚。正是有了这样的关联,读书才可能成为兴趣和习惯。”

    书卷深处有凉意——对话语文名师熊芳芳

          看熊老师的每个课例都有着广而深的阅读印记在其中,这种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功力,只有真正爱读书的人,才能达到。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他们而言,读书,不是为了伪装和炫耀,而是生活的常态!

    面对这样一份阅读书目,你们是否和我有一样的疑问:熊芳芳老师的阅读面真广!在高中教学如此繁忙的情况下,她是如何保证高品质阅读的? 如何能有这样的视野与深度“信手拈来”?她的阅读可有计划?书目从何得呢?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熊老师的回答极为简单,却道出了她之所以能成为名师的关键所在:

        阅读内容随着自己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和兴趣而定。书目有各种来源,有时是朋友推荐,有时是搜索而得,有时是偶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和书的遇合、契合,需要自身生命体验和思想的前期积淀。否则,别人推荐的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

        阅读,是与书以生命体验为基的动情相遇!文本是“我”美丽的倒影,读文,其实就是在读你自己。这份遇合之美,与心性相契,去功利污尘。最好的阅读状态就是“我乐意,我享受”,而不是总想着“读到的东西可以赚取什么”。

    有时是一见倾心。轩绿春深,桐花轻坠,恰读到“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合了惜春心境,一本纳兰词便再难释手了。

    有时是纯然偶遇。美国的专栏作家乔·昆南在《大书特书》中曾说,他偶然读到一本很好的小说,看到封底上有另外一位作家的评介,他就会找来那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一读果然也是好书;那本书的封底上又有其他作家的推荐语,于是他又会读推荐者的著作,也是好书……。就这样一直读下去,读了十几个人的书,都是好书!

    有时是一往情深。因为读到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深爱其独抒性灵,轻雅意境,便去寻相关的论著来看。先读张岱自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作品,再寻到陈平原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一下串起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等明清小品九大名家。循着陈平原教授的评介,自然会对这几位明清小品大家的作品感兴趣。甚至还可向上溯到孔融、阮籍、嵇康等人的魏晋名士小品,向下衍及周作人、林语堂的闲适随笔。光是“自叙与自嘲”这一点,就能串起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王绩《自作墓志铭》—刘知几《自叙》—张岱《自为墓志铭》—汪中《自序》—梁启超《三十自述》——林语堂的《八十自叙》——贾平凹的自传……因爱一个人的一篇作品,不小心却串起这些多的人与事,在饶有兴致地深情追寻中,纵横相系,无形中织就了一张相关知识的网……

    生命在,阅读在。

    这个酷夏,选一两本与自己遇合的书相伴吧,书卷深处自有凉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卷深处有凉意——对话语文名师熊芳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ie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