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待定
《流浪地球》:很抱歉,这不是一曲赞歌

《流浪地球》:很抱歉,这不是一曲赞歌

作者: 谢晓霞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13:30 被阅读15次

    1

    当我们评价一个东西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带着一点“不好意思我竟然说了不好的话请原谅我”的内疚,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为什么需要担心?难道畅所欲言不是一种权利?难道花了钱看电影还不能按自己的真实想法给个评价?

    遗憾的是,有很多电影,如果给了差评,那就是政治错误。

    但给好评也不见得能行,因为有另一拨人会说你是水军,收了钱。

    这年头,写个影评都需要梁静茹给点勇气。

    2

    我给《流浪星球》打了四星。

    两星给特效。

    一星给美术。

    一星给“国产”。

    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值得赞美,但不必过誉。

    说科幻片起点可以,说里程碑就过了。

    这有点像贺年金曲,听一首两首觉得有新年气氛,听上一天、天天听就觉得闹腾了。

    《流浪地球》给我的感觉就是闹腾了两个小时,除了空间站的少部分,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轰炸节奏,背景音乐震耳欲聋,再加上不断煽情,死一个人煽一回,不死人也煽,我感觉有点被煽不动了,但一想如果不感动似乎又说明自己不是人,不禁陷入一种难言的尴尬。

    我羞愧地承认,的确整部片子我没掉泪。在爷爷牺牲的那幕,眼眶湿润了,但仅此而已。

    电影里情感充沛没问题,但拯救地球这么大的事,只靠情感而非理性,总觉得哪里不对。

    没看到演技好的演员和设定好的角色,按照我的眼泪值,吴孟达算是不错了,但这个人物仍然平面。放弃女儿生命的时候,没看到情绪的挣扎。

    朵朵的存在意义不清楚,如果少先队员演讲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那么换个形式是不是还有比这更好的?不管是朵朵还是刘培强的演讲,我都没感觉到撼动人心的力量,反而感觉:“啊,这就被说服了?这么容易?”

    Mike隋的意义更不清楚,这位全程都聒噪得不行。屈楚萧不断自称天才,就跟自称阿里高管的那位卖面膜的女CEO一样自信,朵朵各种无知和天真,让我有种恨不得这几位早点下线的感觉。这和年龄没关系,《安德的游戏》里安德也只是十几岁的少年,却能够做为统帅参与战斗。

    人类的情感正确的用法是推动科学进步然后拯救地球,而不是一步到位,因为逻辑上达不到,否则亩产万斤人定胜天都是可能的。愚公靠那精神能挖山但是不一定造出飞船,因为挖山是个力气活,造飞船是个智力活。

    全片缺少站得住脚的动机,末日气氛如果如片中那么混乱,让人不明白救这么个地球、救这类地球人有何意义。唯一的人性之光,是闪现在这些肩负着救援任务的人们身上。

    不该人性的时候,感觉太过人性了。比如周倩因为牺牲的队友而打爆火石。比如刘培强牺牲空间站救儿子——好吧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救地球。

    该人性的时候,又感觉太不人性了。比如在抽签成为幸运者的同时,也代表着失去,但大家似乎都比较坦然地接受了,似乎没有撕裂般的疼痛。

    另外,中国人有家园情结这可以理解,但老外们全都想回家而且不顾所在地点离家还有多远一味开车,面临末日有些救援队员的反应竟然是自杀,我是很奇怪这些人是怎么被选拔的,难道他们都和不知知网的翟天临一样不知地理?

    另外,意气用事的刘培强,又是怎么被选拔上的呢?

    为了救儿子,毫不顾惜携带着人类未来希望的空间站?而且联合国领导还同意了?

    如果说情感刻画,最值得、最应该浓墨重彩的,应该是抽签决定进入地下城时的剧烈冲突,以及幸存者的复杂情绪,但这些,我们都没看到,人们平静地进入地下城,平静甚至是热闹地在里面生活着,要知道,没能进入地下城的35亿人,并不是与这些幸存者没有关系的,刘培强因为妻子的植物人状态,选择了让岳父来带孩子,这个痛苦的抉择,其他人也会经历,但这些冲突、矛盾、纠结、挣扎,都没有看到。

    如果说,刘启对刘培强的恨,是由于知道了母亲被放弃的事情,那么,这个被单独列举出来的挣扎,也是可疑的:当年4岁的他,在长大的过程中,是如何知道了这件事?外公告诉他的?如果是,为什么告诉他?为什么不是编造一个谎言?

    既然这个恨意能够强烈到刘启要在刘培强回到地下城之前冒险出走到地面,好不见父亲,那么,在刘培强决定要用空间站引爆木星时,又突然间转变成爱,这也太突兀了。

    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爱说走就走说来就来。

    如同龙卷风一样不可捉摸。

    21岁的刘启,和初中二年级的韩朵朵一样,都是不着边际的中二少年,和大二中年刘培强上演了一出父子情深。地球最后的七天,看不出紧迫感、末世感——别告诉我打砸抢就是——怎么说呢?用个不太恰当的形容,有点儿戏。

    科学,是冰冷的、理性的,科学是要经过缜密计算而非拍脑袋的。我的确不是理工科毕业,对于科幻设定那些看不懂,但电影里的情感,没能打动我,当然,这是我的错,我承认自己冷漠。

    3

    打动我的,是特效、布景、美术。

    地面世界那无以复加的荒凉感,紧紧地抓住我的心,就仿佛面对一个真实的未来世界。

    这让人无比热爱生命。

    因为那样的一幕,真的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

    据英国媒体报道,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巧克力可能要走向灭绝了,因为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树在日益变暖的气候条件下越来越难以生存。

    这不是亦舒在《朝花夕拾》里设想过的情景吗?

    《流浪地球》的特效所产生的观感体验,我的确没在其他国产电影中感受到,所以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加分项。

    眼看着自己熟悉的地方,沦为一片冰原,这种沧桑感,在“济南”、“济宁”几个字映入眼帘时,达到极致。这使我想到有一年回故乡曲阜,站在以前住的那一带,一个空落落的大坑,胡同、旧房子,全都不见了,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心里也出现了那么一个大坑。

    我在那里站了良久,过往的岁月、一家人和美又有冲突的日常生活,如同电影,一幕幕闪过,而那些回不去的时光,逝去的亲人,是心上再也平复不了的痛。

    所以我理解不了地下城歌舞升平的人们。

    经历过失去和死亡的人,仍然会笑,但是带着伤痕的笑容,和没心没肺的笑容,真是不一样的。

    这种深刻的人性挖掘,电影里没有。

    《流浪地球》的特效说明,其实我们不缺技术,但缺少创意和写好剧本、讲好故事的能力。

    如果一场电影,让我感动的只是特效,我并不认为这意味着未来的希望。

    那可能只是说明了,我们对电影的要求太低。

    如果在影院的两个多小时,被特效轰炸得一塌糊涂,被煽情得泪如雨下,我觉得没什么,因为那是特定场景下的正常反应,而如果走出影院,还长时间恢复不了理性,那我会觉得自己可悲。

    所有优质的产品都是在严苛的高要求下产生的。

    差不多行了……

    已经很好了……

    毕竟是国产片……

    这样的想法,做不出好的产品。

    8000张的分镜图、10000件的道具、75%国内团队制作的特效、7000人的团队协商、统筹,争取投资的艰难,工作人员的全力以赴……这些,都是营销中的好故事,也足够煽情,但是,靠这些,仍然不足以成就一部好电影,因为好的电影,在于自身,幕后只应是锦上添花,而不应是雪中送炭。

    弘扬郭帆导演和演职人员的辛苦,各种幕后故事,这其实还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维模式,不是结果导向。

    有人说票房就是最好的结果。

    票房的确是一个重要指标,但也要看,票房的最大助燃力是什么?

    我也是爱国的,所以前面说的,“国产”这个因素就加一星。

    假设这个电影是诺兰或斯皮尔伯格拍的,假设所有的中国演员全都换成外国人,其他全都不变,你的评价会是怎样?

    我就斗胆猜测一点:因为里面出现了“济宁”、“杭州”等字样,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因为涉及辱华。

    4

    看一部电影,从来不是一件简单、单纯的事。

    电影是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存量、情感,侧重于从主观角度去解读的一种东西。

    所以一千位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如果再加上时间维度,有可能一千位观众看到一万个哈姆雷特,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一部电影的看法,有可能大相径庭。

    关于电影的有益讨论,可以让人深入探察一部电影,增强理解力。

    不过可惜,围绕着《流浪地球》的争执,落入了互相攻讦,有人捍卫偶像,有人捍卫细节,有人参与了影片要捍卫自己的作品,凡是持不同意见的,都是low,都没看懂,凡是拿地球和国外科幻片对比的,都是崇洋媚外,并充斥着各路大神的各种解读,沸反盈天。

    如同末日的地下城一样喧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浪地球》:很抱歉,这不是一曲赞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jg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