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算安安静静的将手中的书看完,客厅里传来一阵又一阵的争吵声。
一个老人的指挥声,和一个孩子的争辩声,没错,是我五岁的麦子和67岁的婆婆在吵架。吵来吵去,也没听明白她们吵架的原由。
婆婆本来好声好气跟麦子商量,发现不起作用,这个娃娃已经完全失控,于是她声音上调八个高度,震得我在隔壁的书房,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但还不起作用,她只能小心的哄着:“麦子,听奶奶的话,听奶奶的话是好乖。”
麦子手拿魔法棒,嘴里喊着变变变,跑到我书房的门口。
“怎么了?”我合上书本问麦子。
“她穿着羽绒服,在屋子里,太热了。”婆婆在客厅喊,“穿个马甲就行。”
“妈妈,让你看看我里面穿的什么。”麦子拉开羽绒服,露出了里面仅有的一件秋衣。
“她只穿了个秋衣,穿马甲四处漏风,会冷。”我在书房里喊,“就这,就行。”
婆婆不在讲话,麦子在跟前转悠了两圈,又出去了。
之后,我又开始看书。
半个小时之后,客厅里又传来一阵又一阵的笑声,孩子的爽朗声,老人的咯咯声。
二十分钟不到,两个人又开始争吵,麦子拉着哭腔:“要你不听话,这个就不奖励你了。”
“小乖,你这样不对。”
“不行,你这样……”
此刻,我正在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在他们细碎的讨价还价里,情绪一进一出。
拿出这本书,是源于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妈妈》,本来和同事是约着去看电影,但是她太不靠谱,电影院是没能去成,于是就用腾讯视频看完这部电影。
这个故事在讲一个80多岁的妈妈和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女儿。
可以下想象一下,当你已经白发苍苍,走路都觉得费劲的时候,要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患病,甚至死亡,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于是我想起了杨绛,她目睹丈夫,还有自己唯一的女儿死亡时,她的内心该有多么的强大。
动情之处,眼泪在眼眶打转,我哽咽起来。这时,麦子竭嘶底里的喊叫声,将我所有的情绪震成了碎碎片片。
“妈妈,妈妈,妈妈,快来,快来。”麦子的声音,穿透了所有的房间,一声比一声高。
“你快过来看看啊,快过来。”婆婆也跟随着一起喊。
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赶紧跑了出去,才发现吃饭的桌子上,像是爬满了小蚯蚓。
婆婆只读了一年学,麦子初识的十个阿拉伯数字,还是她教会的。如今拿出来全身的本领,用粉红色的粉笔,一歪一扭一笔一笔的教麦子学写自己的名字。
看到我的出现,她们带着期待的眼神问:“看看,写的好不好?”
“真好,你真厉害。”我给麦子竖起来大拇指,麦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又开始在桌子继续写。
我又钻回了书房,刚才阅读的状态算是一扫而净,看着眼前的书籍,脑子里像是过山车一样闪过了许多的念头。
最近一直在交替看了好几本书,比如《焦虑的人》、《西藏生死经》、《次第花开》、《哈佛风雨路》,还有刚在看的《我们仨》。
有的是纸质书,通常在早上,或者晚上阅读,有的电子书,一般是我午休时无聊时阅读。
一直在大量的阅读,我想究其原因,应该是希望有助于写作,另外一个原因是小红书和头条上的阅读分享。
两个平台不同,读者也是不同。比如一篇读书笔记,我自认为比较符合小红书调性,展现量却只有46,但是在头条获得16万的展现量。
受困于数据之内,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所以我也尽可能,让阅读服务于我,而不是奴隶我。
为什么要阅读,在阅读里,我究竟要寻求什么样的目的。
中午听了一段蔡崇达的采访,瞬间明白了,我想阅读的目的,原来自己并没有搞清楚。
自由,这才是阅读的最终的目标。
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将原来禁锢的自己,从偏见,传统,错误的认知里,解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打破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认识,少用别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自己身上加标加码。
我太喜欢这样的深度思考,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就好像走过了几万里,身心疲乏的间隙,又莫名的兴奋,只是短短的半个小时,我似乎经历了长征万里。
麦子手写“妈妈,妈妈,你看看,我给你写一个字。”麦子突然又闯进我的书房,将我从遥远的万里拽了回来。
她将我手中的鼠标,挪开,将自己手中的白纸慢慢的铺平,然后歪歪扭扭的写出了自己的姓氏。
我紧紧的抱住她,称赞她,她为自己学会写成一个字而高兴,而我因为想明白一个道理而欣喜。5岁的年纪,和32岁的年纪都在成长。
我们的生活,在朝着一个正向的方向发展,小的,老的,都在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而努力。
我知道,以后也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