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679645/138702193fd0c3e1.jpg)
如果现在问我们的父母一个问题,如果有一次机会可以不让孩子上大学,他们愿意吗?我相信几乎都是不愿意的,甚至还会觉得怎么会问出如此不可理喻的问题出来,培养一个孩子就是为了能上名校将来有出息。就像我们被社会的惯性推动着,辛苦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只为考上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工作。
我也是一路在这样的环境和观念中成长过来的,难忘的是曾经高考失利只勉强够上一个普通二本的我再回去复读那一年里内心的压力和苦楚,第二次高考后带着全家人的期望依旧去上了一所普通本科的学校后,才慢慢发现,大学真正不是想象的美好。褪去了高中的学业压力,大学带来的自由和宽松让刚刚迈入成年的我们在这个新的起点时常感到对未来和人生的迷茫,于是,开始有了分水岭,有的人懒散堕落随波逐流,有的人却努力尝试突破成长...恰好我是属于第二种,在路上不断摸索和锻炼,参加学校各种社团,出去学英语,做助教,做市场,做主持人......现在毕业之后回首过往总结个人来看,单从大学的教育确实没有带给我过多,更多是自己摸索锻炼出来成长的是最宝贵和难忘的,也在那个时候开始三观的基础养成和自我人格的培养。(以上纯属个人总结及思考)
追本溯源来看,所以,办大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樊老师解读的这本《大学的终结》带给了我新的思考。培养技术人才?以研究为核心?提供通识教育?还是三者皆具的综合性培养?大学发展以来的现状和带来的影响,让经历过大学教育的我们能够在大学期间学到东西越来越少,能力与文凭的匹配性愈来愈低,以及大学数量的有限和想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激增。而我们更多的是追逐一纸文凭带来的社会工作门槛的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却常常在毕业之后才开始积累。面对新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来临,我们所赋予给证书文凭的认证价值感可能会慢慢转移到在信息科技的“新文凭”上。与此同时学习的方式也开始随之有更多新的变革,美国的密涅瓦项目和慕课,中国的线上教育项目也是在近年来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之下异军突起。几百年来,邮政广播电视都曾试图改变改善大学教育,虽然最终未能突破本质,但是在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下,对于大学教育的未来,这还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不管在未来教育上如何革新,我始终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当我们给自身定位为终身学习者,那么受教育的边界和范围会更宽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