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作者: 姗仔was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19:11 被阅读0次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相关文章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杨慎说王安石妄评李贺

    前言 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问题: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雁门太守行》...

  • 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到816。是在番番,叛乱。此彼伏的lee李贺,当时仅17岁。全是用夸张的手法。把战士的。气氛渲染得凝重...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

  • 雁门太守行

    [ 唐 ]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

  • 《雁门太守行》

    这首诗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引出战争的背景,但是藩镇割据,朝廷军队与藩镇割据军队对峙,朝廷军队处于弱势地位,...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寥寥数语,却描绘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体诗。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通过这些诗歌和古...

  • 雁门太守行

    士兵急匆匆地来报:“将军,敌人攻城了。”我向城下望去,十万精兵训练有素,排着方队逼近城楼。溅起来的灰尘飞扬,遮天蔽...

  •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雁门太守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oa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