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自己对「Vesper」的喜爱。尽管这个功能简单的笔记应用竟然要价 30 元[1];尽管直到目前它对中文录入的支持依然很差,但我始终将它放在 iPhone 的 Dock 上,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几次。
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面对这类异常简单的应用时,反而更难用文字将原因表达到位。上周在翻 Instapaper 时,读到一篇 Dave[2] 写于去年 6 月的旧文,顿觉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以至于一年多后的今天还是忍不住要把这篇文章挖出来分享给大家。
需要注意的是「How to Make a Vesper: Design」成文于 iOS 7 发布之前,研读此文时请注意将自己的认知拉回到拍扁之前的那个世界。
这是一篇设计师从自己角度讲述 Vesper 如何诞生的文章,读完全文你会不禁感叹当一位设计师拥有如此优秀的表达能力,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我觉得全文最棒的就是能用简洁的语言将设计背后的逻辑表达到位,不论你是否赞同他的实现,至少你能清晰理解每一个细节。
文章开头便提到了制作这款应用的灵感来源,基于 Gruber 最早的创意,Dave 说道:
我的目标是把它设计成一种扁平结构更类似 Twitter 而不是待办事项列表的应用。
它捕捉想法,而不是罗列事项。一开始,这便是一款「不一般」甚至可以说「异常创新」的笔记应用。
Dave 作为一名技艺娴熟的设计师,仅花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整个软件界面的 Demo —— 一个标准而又精致的 iOS 6 产品。但 Dave 提到:
如果你真得很擅长干设计这活儿,产品应该会看起来很简洁。但「简洁」对把产品卖给客户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设计师们渐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情不自禁地要让产品看起来华丽无比。
于是接下来数月时间,三个人从最初的想法出发,推敲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推出了一款完全不同的产品,请注意当时还是一个拟物的世界。
文章接下来的部分,便将这数个月里的工作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对应用每个部分的设计转变做出解释,无数闪光的细节充溢全文。
比如谈到界面设计
由于简洁的界面设计,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投向了用户将如何与产品互动。
比如谈到作为根基的标签系统
你可以添加任意数量的标签。但实际操作中当你添加了一定数量的标签后,新建标签的按钮就会被挤出屏幕外。当你不得不繁复地横移标签行来继续添加新标签时,就会有种「或许已经添加了太多标签」的心理暗示。
像开头所说的,如果你觉得花 30 元买一个简单的笔记应用太过疯狂。那就全当花了 30 元买到这篇文章[3],然后还附赠了一款应用的终身使用权。相信我,这很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