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方哲萱
整理: 张蕾
现在大家对汉服已经有感觉了,所以我们要接着讲“汉服的消亡和延续”。下面我想放一个视频,这个片子似乎和今天的主题不大有关系,它是电视剧《少年杨家将》最后决战金沙滩的片段剪辑:七子去二子还,佘太君的五个儿子以及他的丈夫都没有从战场上回来。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视频播映后,全场哽咽)
虽然这个片子剪辑的不是很好,但是这是我能找到的最清晰的版本。当年在看《少年杨家将》决战金沙滩这段的时候,我哭了好几集。为什么要放这一段视频呢?
有一句话,叫“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崖山海战”是宋朝最后灭亡的时候的一场战役,其实宋朝的时候,国力是非常强的,不过我们一般都认为它的军事实力比较弱。但是在北宋的时候有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杨家将的故事,一个是岳家军的故事。故事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包括我们后世听到说书的讲杨家将,也未必是完全真实的,但它代表了中国人对民族英雄的一种想往。在军事那么“弱”的宋朝,依然有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出现。那个时候,蒙古人的铁骑很厉害,几乎横扫欧亚大陆,整个欧亚大陆大部分都是蒙古的版图。在蒙古灭掉所有的民族之后,大宋是最后一个被灭掉的。我们看起来这么弱的宋朝,它抵抗了近十年才亡国,其实宋朝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都是非常强盛的。崖山海战发生在现在的广东省,战役最后陆秀夫见败局已定,背着宋朝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以明其报国之志,当时有数以万计的军民跟他一起跳海殉国。因为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死了,这个事件代表着宋朝的灭亡。宋亡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亡国——在那之前的中国历史只是朝代的更替,但是宋亡是中国第一次的亡国。
历史学家统计,在宋朝灭亡的整个战争当中,北方(南宋在南方)当时还有4500万汉人,这些汉人要么就是逃到南方了,要么就是被屠杀,要么就是死于瘟疫,最后就只剩几百万,有80%的人口都不见了。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是因为很多重要的人物在那场战争里面都死了。我认为杨家将这个片子是一个缩影,正如剧中的杨家父子,真正厉害的人物在很多历史事件中纷纷凋零了,但他们的精神依然还在延续。所以蒙古虽然占领了中原,但是90多年后就又被灭亡了。在蒙古开始统治的时候,汉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蒙古人对汉人实行了非常高压的政策,把不同的人分成不同的等级。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向来不注重教育,所以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尤其是汉民族的知识分子的地位几乎最低,甚至不能参加功名考试。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元代是以元曲闻名的,因为读书人都不能去考功名了,只能去研究戏曲,所以元曲其实际上代表了汉人要抒发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只能通过戏曲这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还好不到100年,明朝就把蒙古人的统治推翻,再次建立了汉人的政权,这个政权延续了300多年。其实整个明朝是非常强盛的,明末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我们小时候看历史书的时候,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明白。这只是读书的过程中一个知识的片断,但实际上那种萌芽的发生,对一个国家、民族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整个世界都到了发生这种萌芽的时候,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清朝满人入主中原之后,这个萌芽被扼杀了。
清政府统治时期实行了几大政策:
- 剃发易服
- 文字狱
- 闭关锁国
这三个政策下来之后,200多年间,整个中国没有出现很有思想的人物。我们认为那时的中国是康乾盛世,其实是行尸走肉!就是一头猪也活的很好!你家养的狗,他们活的都很舒适,吃的好、穿的好,住的也很温暖,而且生病了还有宠物医院为它打理,但是它只是一条狗!
所以你是想像一个狗一样舒适地活着,还是像一个人一样有忧患的活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所以在整个清朝,我们的民族没有真正有思想的人出现,尤其是没有能和那个时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伟大思想家相媲美的、有思想的人物出现。清朝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就是考据,就是文字学、训诂学,因为读书人不敢去触碰大学问,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是不能说的,说这个马上会被杀头,而且当时的文字狱是株连九族。“匹夫都有责了,那要皇帝干什么?”——这是乾隆亲口说的话。所以整个的清朝是非常压抑的一个时代。
在清末的时候,西方的铁骑进入中国以后,你会发现在所有清末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书里面,对于清朝的人、中国人的描述,最后只剩下两个字——麻木。去看当时的照片,我们也会觉得就这两个字——麻木。但是大家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西方传教士是怎么书写明朝的中国人的?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了不起的、最高贵的民族,家家户户都穿得非常的高贵,非常漂亮,人们都非常喜悦,对人都十分友好等等。其实不要说明朝,就算在明朝之前的元朝,有一本非常著名的《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载的就是元朝。元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很伟大的朝代,其实元朝已经很差了,但是当时的马可波罗依然认为这个民族是非常高贵的,是黄金铺地的。
但是为什么到了清末就只剩下这两个字——麻木?这其实是这几百年间,一件一件一件事情累积到了那一天,产生了那么一个结果。当时中国是麻木的,所以有一点见识的人就看到了中国的不正常,所以他们要去西方去求一个新的道路,一个能够拯救自己的民族的道路。最后那个时候去过西方的中国人就认为中国的文化有问题,所以要全盘西化,然后就开始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人更加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更不知道自己是谁。然后就产生了后来一次又一次奇怪的事件。大家都觉得文化大革命的那段历史是很奇怪的,但是也不奇怪,那是一个民族历史中不断累积下来的心灵扭曲。
明、清交替的那段历史,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一个创伤。这个伤口一直在那儿,一直都没有人去疗愈它。为什么今天我们都需要疗愈?其实不是你个人需要疗愈,而是我们整个民族都需要疗愈。如果我们不回头去把那一段历史翻出来,把那个伤口疗愈好,那么它会永远在那里,我们也永远就卡在那里。如果你有心灵的伤痛,难道仅仅是你自己的断裂吗?其实追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祖先,他们是如何活着的,这很重要。如果我们不把之前的这些问题解决,我们是很难被疗愈的。
刚才我讲的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碰到伤口的核心。
元朝虽然已经那么差了,但它还是不错的。就是蒙古人已经这么残忍地压制了,已经杀了这么多的人,几乎有血性的人全部被杀光了,又实行了这么高压的政策,结果依然没有抵过汉文化。
短短九十年之后,蒙古人不说蒙古话了,不吃蒙古菜了,不做蒙古的游戏了,不住蒙古的房子了,他们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汉化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蒙古人吗?其实没有了,被汉文化同化了。
蒙古人这么残酷的压制,依然没有熄灭汉文化,清朝的统治者能不害怕吗?所以他们吸取了蒙古人的教训:只是压制是没有用的,要彻底让汉人没有办法翻身。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汉人不再穿自己的服饰。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当一个孩子从出生的时候,他就穿别人的衣服,他还能认得自己吗?所以剃发易服这件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它很严重。汉服不是自然而然消亡的,它是在屠刀下被迫消亡的,而且这一影响一直到今天在延续着,而且它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我们都开始读经了呀,为什么还是觉得心里会有缺失呢?因为我们的内心还没有被疗愈,没有被疗愈的是我们曾经的那一段历史。
这幅图是剃发易服之前和之后的对比图。剃发之前,我们的汉人梳的是高髻。剃发以后,就变成了右边这样。我们看到的清宫剧里的发型都是清朝的后期,他们留了一半的头发,但是在刚剃发易服的时候,他们是在头顶上留了一块金钱大小的头发。金钱鼠尾,因为它像老鼠的尾巴。这不是我们对满人的蔑称,是他们自己就叫这个发型为金钱鼠尾。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汉服的消亡史,听讲的也会有很多的男士。我也问过这些男士,如果在当时让你把头发剃成这样,你愿不愿意?如果要杀头呢?
其实当时很多的汉人本来已经投降了,因为汉民族是一个比较愿意退让的民族。满清的政府进来之后,想赶紧平定天下,所以给汉人很多优待的政策,当时很多汉人都屈服了。但是剃发易服这个命令一颁布,所有的汉人都开始起来反抗,反抗的结果就是,清政府统一中原的步伐整整延后了16年,而且期间满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统计在明末的时候全中国有一亿人口,到了康熙年间只剩5000万,也就是说在这整场对抗当中,死了一半的中国人,死了5000万,而且这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5000万是个什么概念?我们一直非常仇恨的南京大屠杀,当时死了30万人,对吧?但在抵抗剃发易服的战争中死了几千万人,而且经常是满城满城的被屠杀。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历史上最有名的是“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发生在江南。江南的人是比较能够记录那段历史的,很多地方没有人去记录,所以也没有流传下来。今天的学者有考证,网上也有那场屠杀的资料,起码有几十个地名是被记载的,但是完整的被记录下来的只有发生在我们这个地区(苏州)周边的这几次战役。
嘉定百姓被屠杀了三次,死了几万人。江阴好一点,不是死的人少一点,而是抵抗得好一点。因为嘉定没有守城的人了,当时的官员都辞官了,有些人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就走掉了。所以虽然集结了十几万的军队,都是平民百姓、乌合之众,在和敌军对战的时候,他们互相踩踏而死的就有很多,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带兵打仗。
但是在江阴,有一个典史叫阎应元,带领江阴人抵抗清军,现在江阴还有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塑像。闫应元在当时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在衙门里做一些杂务。但是当时江阴的所有县令都不干了,他们也不想因为投降背上骂名。当时有一个投降的县令,就被民众给杀了。大家就找到了闫应元,这个人很有头脑(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对这场战役的详细记录),他上任以后就把所有的军民进行统计,把城门都设置守卫,将所有钱财、粮食等物资集结起来进行了一场非常有力的战役。
战役中,清军死了三位亲王、18位将军以及75000士兵。我们的伤亡也是很惨重的,城内城外死了十几万人,最后只有53个人活了下来。整个抵抗持续了81天,所以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即使在清军攻破城门,开始屠城的时候,一口井里都塞满了人,他们都是自尽的,只因为不愿意投降剃发。当时的情况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负责写这个剃发公告的笔吏,就是因为拒绝写公告而被杀的。所以,最后双方都伤亡惨重。
“江阴八十一日”是一个缩影,当时在整个江南,包括四川、广东、江西等所有这些被记载的地方,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屠城,就是因为他们不想被剃发。那段历史真的让人无法平静,因为汉人很重要的一部典籍叫《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民族的共识。当面对剃发易服这样的命令时,汉人是宁可死,都不要去剃发。这还只是普通民众,其实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都在明朝末期的时候自尽殉国了。
比如刘宗周,他是明末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最后绝食而死。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认为,刘宗周对儒家思想的发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宗周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还有科学家、哲学家方以智,也是自尽而死。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著作,是把西方科学带入中国的知识分子。当时翻译西方典籍的知识分子是非常多的,所以在明末中国是有条件和西方同步进行工业革命的,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去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有两个传统,要么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绝食而死;要么学习屈原,保留清白,投湖而死。所以当时大多数有气节的人都死了。
尤其当清朝的铁骑踏向江南的时候,剃发令也就随之而到。清军从北京一路向南,先经过的是山东。大家印象中山东人该比江南人更加英武一些,但是山东几乎没有人抵抗,直接选择开门请清军进城。因为当时中国民不聊生、没有收成、朝廷也很腐败、没有救助,百姓当然也希望有一个新的皇帝来拯救国家,所以在山东,清军势如破竹。到了江南,很多人本来也已经投降,但是剃发令一下,江南的百姓都开始抵抗。大家知道江南人要抵抗是很困难的,因为江南都是才子佳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打仗的人。但是一个人只要有气节和精神,就可以抵抗到底。
有一位抗清义士叫夏完淳,葬在现在的上海松江。2005年的时候,我们集体去祭拜过他。我们去墓地所在的村子祭拜时,村民们都很奇怪,因为不知道夏完淳是这样一位英雄。其实夏完淳当时牺牲的时候只有17岁。他的岳父和他是同时被抓,同时牺牲的,他们全家都是抗清的英雄。当时汉奸洪承畴来劝降,他出言讽刺洪承畴而被杀害。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洪承畴投降了清朝,而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是被俘虏、被杀害了,以为他殉国了。当时崇祯皇帝还在,全国为他举行国丧以示悼念。其实当时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范文程劝洪承畴投降时,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的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最后就这样被瓦解了。在中国古代,如果有一个人愿意跟你分享他自己的衣服,那意味着一种很重、很亲密的关系。韩信就是因为刘邦和他分享了衣服,才一直忠于刘邦。有好几次韩信的手下都想让他谋反,他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想来想去,觉得刘邦都和自己穿一件衣服了,所以不能反。但是别人以为他反了,所以最后被杀了。从这样的一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对于衣服的重视,所以洪承畴就投降了。
他去江南其实也不想杀人,只是想劝降。夏完淳当时反清被捕受审时,洪承畴想要劝他投降,而夏完淳讽刺道:”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旁边的兵士以为复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我朝崇祯帝曾经亲自设条,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掉。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脸色像死灰一样,不敢再审问下去,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斩首了。
我觉得夏完淳之死是中国整个培养体系的断绝。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昨天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了解很多知识性的内容,我是怎么学习的。其实是因为我愿意去追问,然后就会了解很多的东西。我看到这段消亡史的时候,就觉得一定要继续探索为什么夏完淳会成为这样一个人。
从他的传记、童年的故事以及上面三代来追溯,发现从他爷爷那一代开始,都是有传承的。夏完淳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柳如是的知己,因陈子龙抗清而回避爱情,二人没有结成夫妇)、叔父夏之旭、老师吴易、岳父钱彦林、岳父堂兄钱棅、内兄钱熙、岳母等因抗清死亡,内兄钱默削发为僧,妻子秦篆所生男孩夭折、削发为尼,夏家、钱两家全灭并绝后。
夏完淳姐夫嘉定侯家(在“嘉定三屠中”带领百姓抗清)全家成年男性全死,女性也几乎都死光,侯氏一门全灭并绝后。夏、侯、钱,本来是江南颇富盛名的三大家族,人才辈出,在清军摧残蹂躏下,到这时候,基本全部死光,只剩下几个青灯古佛为伴,无尽痛苦与仇恨中煎熬的寡妇尼姑。整个明末清初(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康熙二十年)死于满清屠杀的总人数最保守的估计也在两亿以上。(明末人口总量在三亿到四亿)。
我看了夏完淳的故事,就觉得不只是看了他的故事,也看了所有人的故事。当时有一部《神童传》,夏完淳就是书中的一个神童,他身边也都是神童。写《神童传》的作者本身就是个神童,他记录了很多江南地区的神童,这些人都不出嘉定、嘉善、嘉兴、苏州、无锡、江阴这一片区域。我们会发现精神的传承、家族的教导,才是真正传统的教育。我觉得夏完淳一家殉国,就代表着这种传承没有了。因为真正有气节、有血性的人都没有了。当然不能说所有有血性的人都死了,比如说黄宗羲,他是为了某一种目的而留下来,忍辱负重,但是真的大部分这样的人都在那场战争中死去了。而基因是有遗传的,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需要疗愈,我们要从那一段历史开始往后去接续。
其实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一个人物起到了一定作用,是一个叫孙之懈的山东进士。他当时已经投降清朝,清廷还没有下剃发令,他自己就剃发易服了,但是上朝的时候,他想要和汉人站在一排,汉人鄙视他;想要和满人站在一排,满人不接受他。孙之懈很尴尬和难堪,他就上书,希望清政府推行剃发易服。果然,朝廷就利用他的进谏,采纳了他的建议。所以,虽然当时的清朝政府做得很过分,但是主要是因为很多的汉奸在里边没做好事。清军能有多少人呢?大多还是汉人为虎作伥。
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今天,除了要穿上汉服,还要延续整个文明。
你内在的精神足够了,以后你穿汉服是有意义的;内在精神不够,你穿汉服就只是穿一件衣服而已。
今天很多穿汉服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穿,去大街上宣传,也没有宣传到位。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宣传汉服几年之后,决定不再参加任何汉服活动,我也不再穿汉服,我要投身到读经教育当中。原因是我觉得只有衣服是不够的,一定是内外相和才好。
满清入主中土后,汉人的反抗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满清政府实际上还是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让步,发布了“十从十不从”特令:
- “男从女不从”:
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整个清代的女子是可以穿汉服的,直到清末的时候,却已经没有女子穿汉服了,都穿满族的旗袍了。其实女人一定是从夫的,只要男人变了,女人离变就不远了,这个没有办法。所以男人在某些程度上,比女人更加重要。 - “生从死不从”:
人活着时穿满人服饰,死了则穿汉族服装,所以人死入殓,还是用汉族的服装,这就是为什么寿衣是汉服的样式,只是它是左祍,以示和阳间的区别。 - “阳从阴不从”:
既然“生从死不从”,那么阴世的事,比如超度,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 - “官从隶不从”:
做官的,吃皇粮办公事,须顶戴花翎,身穿清朝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红黑帽”的打扮,这就是“官从隶不从”。 - “老从少不从”:
孩子百无禁忌,穿什么都可以。所以汉服的样式在儿童中得以保存。 - “儒从而释道不从”:
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汉族服装,因此和尚和道士今仍保持着汉族的服装。那个时候,也有很多人为了躲避屠杀和剃发易服,把自己变成了和尚道士。 - “娼从而优伶不从”:
娼妓从,唱戏演员不从。戏台上演的是汉族的故事,要穿前朝的汉族服饰。 - “仕宦从婚姻不从”:
男女婚嫁,新郎穿的是旗人的礼服,女子则依旧穿明朝汉族的礼服,即所谓的“凤冠霞帔”。 - “国号从官号不从”:
改朝换代了,国号大清,叫大明当然不行。但官号就不必再另起炉灶,照抄大明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 - “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差役税捐,悉从满制。但文字语言不改,不须使用满文满语。满清入定中土后,最初是用满州自创的语言文字,后来具有许多优点的汉语终于战胜了满州语,成了国语,连旗人也不得不用起汉文,说起汉语了。当时如果连文字语言都改了,我们今天就真的没有办法翻身了,就死了。死了就无法被疗愈,所以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它是几千年留下来的,还可以看得到的遗产。
因为有这样的“十从十不从”,民间也多了一些习俗,这是在清朝以前没有的。比如:
- 去世的时候,用白布蒙面入殓,代表死后无颜见祖先。因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穿自己祖先的衣服。
- 婴儿穿带毛边的和尚服(汉服),代表痛苦无边。
- 正月不剃头,代表“思旧”。这是我们的一句谚语,我们现在这么说是因为会死舅舅,其实不是死舅舅,是“思旧”。清代以前,人们是不剃头的,到清代以后开始剃头。因为需要剃发,可是头发还会长出来,所以需要有剃头匠这样的职业。汉人约定在正月不剃头,以保留汉人的传统。后来以讹传讹,这句话变了味道,因为一代又一代都剃头了,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
-
女子用极端的方式裹小脚
我想给大家看一下刚才裹小脚的那副图。明清都有裹小脚的传统,大家都知道。明朝和清朝裹小脚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在清代的时候,裹小脚的程度是非常变态。
下图中,上边这幅是一个明朝的三寸金莲,下边这幅是一个清代的鞋子。大家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最大区别就是上边那个还是一个鞋子,下边的已经不像个鞋子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明代虽然裹小脚,但是脚还是脚,裹脚的目的是变漂亮。就像今天女子为了漂亮可以穿高跟鞋,其实对身体也有伤害。你可以选择裹,也可以选择不裹,尤其在明代的时候,只有贵族才会裹脚。因为女子不需要干体力活,只要把自己变美,然后嫁一个如意郎君就好。所以她愿意裹自己的脚,这个是公平的、自愿的,不是被迫的。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但是到了清代,小脚是畸形的,要把骨头先折断,再把后面的四个指头都压到整个大脚趾和脚掌下面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裹小脚的痛苦的回忆录,可是似乎男人还很喜欢女子畸形的小脚。一般在明代的小说里,是这样描述的:一个男人看到一个女子,会先看她的头饰、面容、衣服等等。清代的小说呢?男子一开始就先看女子的脚有多大。这是很奇怪的,大家对小脚有一种迷恋。
为什么在清代要这样去裹小脚呢?满族人是不裹小脚的,她们穿的是花盆底,鞋子本身很大的。满族人是把那个高跟的部分当成小脚一样,其实也是为了美。汉族的女子裹小脚,清朝的皇帝就看不惯,觉得女人不应该这样,所以清朝的皇帝还是做过一些正确的判断。清廷就发布了一个“放足令”,要求所有的汉族女子不要裹小脚。汉人就觉得,所有的方面都听你们满人的了,裹脚还要听你的吗?!所以汉族的女子的内心是:你越不让我裹,我越裹!原来是贵族女子才想裹脚,后来变成只要是汉族女子都要裹,而且是变本加厉地裹脚,因为要突出自己的汉民特色。我又想,为什么男人会喜欢女人裹小脚呢?后来我看到男人剃发易服后的图片,我就明白了:男女要匹配,因为男人很丑,女人也接受了,所以女人的丑,男人也接受了,这是一种审美的扭曲。其实我们可以想想一个男人没有发髻了,一摘掉帽子就看到像猪尾巴一样的头发,那个样子多没有风骨,但是我们也接受了。
一代一代地,大家也以丑为美了,所以整个民族的审美全都畸形了。审美都畸形了,其它的方面也会畸形。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有很多的心理都是畸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那几百年的扭曲。
我们今天要与美连接,其实是要把心里的那个地方先疗愈,然后才能彻底改变,不然的话,这种改变只是在没有根基的地方去改变。我们现在的穿衣搭配,不还是现代服饰的搭配吗?你知道自己这个民族应该有怎样的搭配体系吗?其实只要保留了这个体系,你是不需要穿汉服的。衣服穿在你身上就是汉服,因为你是汉民。你穿的衣服就叫汉服,就这么简单,但是现在不可以说你穿的衣服是汉服。我们十几年前在推广的时候,有人就说:“汉人穿的就是汉服啊,你为什么还要穿古代的汉服呢?”问题是你现在还是汉人吗?你不是!你不是汉人,怎么说你穿的是汉服?!
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恢复到自己是汉人的状态。怎么样恢复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时候,要真的知道为什么,我们有些人教育子女的时候是不知道为什么的。
我们的父母知道他(她)是一个天地赐予的孩子,要把他(她)教育好。家长的心也是很大的,爱也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他缺失了什么,孩子缺失了他(她)与祖先的某种精神的连接。这是整个民族的缺失,不是他(她)一个人的缺失。
我经常听到钧岚老师说:“我们这一场的人都一样,都有共同的问题。我们都需要疗愈。”为什么我们都需要?其实不是这一场的人需要,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只要我去大街上随便找来一些人,他们也需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需要。所以如果你想成为心理疗愈师,这真的是目前社会的需要。因为人们太需要了!你觉得你自己没问题吗?其实你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已经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要完成这种精神和文化的接续!
朝鲜人穿的是汉服:
当时还有《醒世钟》,我们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口号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驱逐鞑虏的鞑虏不是西方人,是指侵略者。(我们这里有满族人吗?其实有也没有关系,我们讲的只是那段历史。)现在杭州西湖畔有章太炎纪念馆,里面保留了他穿的日本的和服,其实他是想穿汉服的。他在袖子上刻意绣了一个”汉“字,表示他的意愿。以下是从章太炎传记里面截取的一段。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順治十三年,一個朝鮮使團到山海關,路上看到“市肆行人見使行服著,有感於漢朝衣冠,至有垂淚者”,在北京正式朝見後,也發覺“華人見東方衣冠,無不含淚,其情甚戚,相對慘憐”。這種對華夏衣冠的感情一直延續到清朝覆滅。“恢復華夏衣冠”的願望在民主革命思想中表達的明白無誤:“雪仇恥,驅外族,複我冠裳。”(陳天華《猛回頭》)
章太炎的父亲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去世的时候嘱咐章太炎要以深衣入殓,他说:”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敛,吾虽得职事官,未尝诣吏部,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这给章太炎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民族主义的萌芽在他的心中产生。
当时有血性的人都死了,还没死的,也有一个家族的传统,就是不要在清朝做官,这是很多读书人的家训。整个清朝在思想上是比较暗淡的,虽然也出了几个人,但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只有几个人是不够的,需要整个民族的力量,这几个人的一点点光亮马上就会消散。而且他们研究的不是最重要的思想,当时需要的不是去考据文字学,比如《说文解字》,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是中西文化的会通,但是当时中国人没有完成这一步。
袁世凯登基的时候,想要恢复华夏礼服。但是由于各种运动的冲击,一直到2001年,网上一篇文章叫《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才开始有人想为什么我们没有民族服装。汉服复兴就是从2001年这个帖子开始有萌芽。
- 2003年10月8日,在日本東京舉行的2003國際小姐選美決賽中,代表中國參賽的重慶女孩王珊榮獲“最佳民族服飾小姐”稱號,這套獲獎的服裝是按照中國唐朝的樣式設計製作的漢服。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西曆2003年11月21日,河南鄭州網友壯志淩雲(網名),穿上漢服,行走在街上!漢服消亡將近360年後,第一次出現在大眾媒體上,並受到強烈關注。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2006 年7月1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將“五十六民族”網頁上穿肚兜的漢族人物形象,換上了身穿漢服的人物圖片。这就代表了政府第一次承认了汉人的民族服饰,在此之前是没有任何汉族人的头像是穿汉服的。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2007年3月8日,人大代表劉明華建議碩士博士學位服採用漢服 ,他建議,中國的漢服體現了中國文化與人為善、人與自然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服飾的標誌。因歷史原因,這個民族標誌消失了。中國應重視漢服復興,首先應在中國三大學位授予時穿漢服系列的中國式學位服。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2007年3月14日,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提議,確立“漢服”為“國服”。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2007年4月5日,百名學者倡議將漢服作為奧運會禮服。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2010年的时候,成都的一个女孩儿穿汉服被当成和服,被迫脱衣焚烧。事件被传到了日本的网站,在日本引起了热议,让日本人看了笑话。
-
同时也有很多年轻人很自信地将汉服穿上街头。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这张照片我非常喜欢,青年人非常自信地穿着汉服走在大街上。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这是2010年的时候,和谐号开通的广告。当时,汉族人就穿汉服进入了这张照片。请看这个白色深衣的男士。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这是一位女孩穿着玄衣纁裳代表汉族去参加56朵金花的选拔。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这是一个海外的留学生,在她的毕业年会上的时候,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 这是各地的小朋友穿自己的民族服装。 汉服的消亡与延续
说了这许多话,其实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这一个民族走到今天,在这近几百年来,是受到了很大的创伤的。百分之95以上的中国人是不知道的,就算知道也没有知道的那么深刻。即使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朋友依然不太了解这段历史。
你所信奉的传统文化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传统文化?文化也是分阶段的,是宋朝以前的传统,还是清朝以后的传统,这是有分际的。
包括我们去了解古代的私塾,我们在这里有很多的争议。我们现在办读经教育到底是不是要去参考古代的私塾?如果我们参考,也要想想自己是参考的是哪一个时代的私塾,越古老的私塾是越不容易参考的,因为很少有史料能够流传。我不是要去争议是不是要恢复传统的私塾,我是在给大家讲一种思维方式。你一定要先知道这段历史,知道它里边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还有它在哪些地方会影响到我们今天人的心理。然后我们从这里出发,再把它延续起来,起码在心里延续起来,只有在心里延续起来之后,才能做最好的教育。
实际上我真的觉得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做好男孩子的培养,这是我这几天一直在强调的事情。有哪些妈妈有男孩子?啊,很多人有男孩,还有一家有三个,我很羡慕你们。一个人能生到儿子,是这个时代赋予你的使命,不然一个人为什么能生那么多的儿子(众笑)。但是问题是你生了这个儿子,你愿意把它奉献出来吗?你真的愿意吗?像佘太君。
为什么很多的妈妈伟大?是因为她真的愿意奉献自己的儿子。不是说她故意要把他献祭,而是当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候,民族需要的时候,她愿意做出这种抉择。
因为她知道,就算我不献出这个孩子,他依然会被这个时代影响。所以在战乱年代,即使你的孩子不上战场,依然会被屠杀,这是民族的共业,没办法逃脱。今天有很多人都在想,最好有别人去做,然后我坐享其成。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没有人能坐享其成,只有你能真的去做,真的愿意站出来才行,就像我一开始给大家看的这个片子。教育是要你想的很清楚的一件事。
我曾经跟王教授一起去做讲座的时候,住在一个台湾的家庭里,那个家庭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个家庭办了个小小读经班,三个孩子都没有上学,也没有去学堂,孩子们自己就构成一个小学堂,妈妈亲自带着几个孩子读书。爸爸去赚钱,当时他们家很富有,在台北住很大的房子。当时我就看到他家的孩子读书都非常好。女儿说的是最标准的英文,台湾如果有这种首领的接见,她的女儿会去做表演,他家儿子在家读的也很好。我知道妈妈自己带孩子是非常不容易教好的,你要把他送出去读书才会好。他在家里,就会有各种的需求以及撒娇。
我就问那个妈妈:“你怎么能让他们这么认真和你读书?”她说:“就一次就把管好了。”有一次,他儿子不想读书,他妈妈就说:"你必须要读书,因为你生来就是读书的。"儿子就说:"我不读。“妈妈就说;"你必须得读。”儿子说:"如果你让我读,我就去死。"妈妈说:“那你死吧,你就是死了,我也要把书烧给你,你还要继续读。”他儿子从此就开始读书了。然后我就跟她说:”其实你的家庭是很富足的。你有想过吗?你给孩子读经以后,他可能长大以后会经历更大的磨难,没有文凭,而且还有更高的理想。有理想的人往往是要经受更大的磨难的。“比如孔子本来好好的,衣食无忧。做官就行了,他非要跑去周游列国,多次面临被杀的结局。因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我就这样问他妈妈。他妈妈就说,有一次她教儿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候她就哭了。她就想像儿子以后要成为杜甫这样的人,希望儿子以后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所以我很钦佩这位母亲,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她。
所以我真的希望如果你生了一位儿子,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点事的。因为在历史上,所有改变这个时代的都是男性,如果女性改变时代,也是在那个时代有男性的情况下,她用温柔和阴柔的力量去改变了时代。*很少有女性能够成为将军或者帝王去改变时代,即使成为帝王也很难改变时代,武则天是因为生在盛世,如果她在乱世,你看她能不能改变时代。所以一定是男人,在一个乱世里面做事。依靠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男性似乎不太可靠,我们只有依靠这些还没有成长的,甚至还没有出生的男孩。
所以为什么一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要重新去疗愈自己的民族,这个伤痛一定要疗愈好。成为心理疗愈师是去疗愈这个世间的人,我们还要培养出真正可以给这个社会带来力量的人。这个时代要靠整体的能量,不是靠一两个人,所以我要多生一些有能量的男孩子。这是我的真心话,刚才大家也表态了,我也很感动。所以我也要表达一下我对大家的敬意。大家说出来的话,我就相信是真的。我就觉得我们的民族有希望了!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