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馥旬
尼采曾在《所有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说过一句话:“平常之人只懂得守规矩,而一个思想家,却时刻都在琢磨着怎么打破常规。”
意公子就是这样的思想家,她的不守规矩,打破了常规,带给了我们一种创新性的教科书风格。虽然其他讲艺术史的书籍各有各的特色和专业程度,但是就是意公子她这独具特色的风格,才使得《大话西方艺术史》在同类型书籍中的脱颖而出。
为什么那么多讲艺术史的书,就《大话西方艺术史》影响力最大?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
你很难想象,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凭一本书就能茅塞顿开。
《大话西方艺术史》以直白、风趣的语气讲艺术历史故事,让人能够快速读懂,并对其内容印象深刻。我本以为艺术史是深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而意公子的另辟蹊径,却使得这本书极具趣味性和奇特性,让读者不禁啼笑。在条理清晰、排版得当的基础上,这本书带着意公子本人的独特观点和文字风格,使得它虽深奥却易懂,所以我把称它为“不带学术味”的趣味教科书。
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给人一种“一点就通的学习体验”。
如果你问我最喜欢这本书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喜欢的,是意公子这种调侃式的语气,不仅拉进了读者和她的距离,更是一番享受。仿佛她带我走进了一个大型艺术展,找了个最佳的位置坐下来后,她坐在我身旁,泡一壶淡香花茶,备一桌精致甜点,一段段艺术史娓娓道来。
我想,再难、再杂的艺术史,在她的“翻译”下,很少人会听不懂、记不住。因此,跟其他艺术史书籍相比,很难找到这本书的缺点。
本文我从诙谐式标题、曲折式成长故事和升华式评价三个角度,告诉你意公子是怎样做到给人一种“一点就通的学习体验”的,这其中又蕴涵了哪些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
01 诙谐式标题:
搞笑,是为了提高趣味性,增加了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吸引力
百度上对“诙谐”二字有三种解释:一是幽默风趣;二是笑话。这个词可褒可贬,在这里,显而易见,它属于褒义,重在幽默风趣,引人发笑这个方向解释。
教育学原理的众多名词解释中,提到一个名词——讲授法。
讲授法的名词解释和基本要求为:“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促使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维性、启发性、趣味性(2)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3)要讲究语言艺术。”
讲授法,不局限在课堂上,对教科书、演讲、培训等场景下,都是适用的。因为它的目的都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因此它的基本要求,在其他场景也同样适用。
讲授法的基本有求中,提到了趣味性。
趣味性,不仅是教学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对教科书的要求之一。如果历史书千篇一律,都是以事件和时间为名,除了没半点特色,还会让人产生厌倦,可《大话西方艺术史》却摈弃了像往常史书的标题,搞笑的同时又提高了趣味性。
就像下面的四个标题,会不会让你感到好奇?很想看个究竟?
“画个圈圈诅咒你”
“女神与女汉子?”
“虽然我驼背,但我不是忍者神龟!”
“”胶原蛋白,弹、弹、弹!“
“画个圈圈诅咒你”,让我想了于2005年8月3日上映的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第283集登场的潇洒哥最喜欢的口头禅就是这句“画圈圈诅咒你”。
没想到,意公子能联想到艺术的起源,将潇洒哥的口头禅和旧石器时代的壁画联系起来,既令人感到意外又有趣。不得不说,这样的标题很有特色。
试想一下,如果这本书想往常讲艺术史的书一样,用一本正经的标题,是不是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很多人所喜爱?
答案是肯定的。
给大家看其他,讲艺术史的书籍目录,这个举例只是为了给大家更清晰的感受一下《大话西方艺术史》标题的特色,不是为了贬低其他书籍,所以在这里不透露这些列举的书籍名称。
如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8614/d879e09dc2cd75ba.png!thumbnail)
(1)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8614/c0fd0219ba1c4e24.png!thumbnail)
(2)
这两张图,都是讲艺术史的书籍目录,一本正经,一目了然,没什么不妥。只是我们看多了这样的目录、标题之后,心里多少会产生厌倦、排斥心理,很难提了了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而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的标题就不一样了。
诙谐式的标题,既提高了读者趣味性,又吸引读者往下读,丝毫不觉得枯燥无味。这是学校教师们在日常教学里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更是教科书里最需要贯彻的基本要求。
02 曲折式成长故事:
离奇曲折、扣人心弦,读者的好奇心越发强烈
英国作者伊恩·莱斯利在作品《好奇心》里说:“除了食物、性和庇护所之外,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第四驱动力。”
伊恩·莱斯利在这本书里把人类的好奇心分成了两种,第一种是人类的天性,叫“消遣性好奇”。第二种是人类大脑的探索思考,叫“同理性好奇”。
意公子在《大话西方艺术史》这本书里,利用离奇曲折的故事对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进行渲染,一个个故事扣人心弦,不仅提高了读者阅读体验、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还使读者的好奇心越发强烈,想要继续读下一个“故事”。
意公子利用的,是读者的“同理性好奇”,这种好奇心不局限于人类的天性,更引发了人类的思考和深入探究。
因为意公子讲的艺术家人生经历,读者对这个艺术家会更加熟悉。这种熟悉,不仅是表面上对其人生经历的了解,也是对这个艺术家的性格、人品、三观、一生的追求、作画风格和作画目的。知道了艺术家的作画目的和人生经历,也就在欣赏其作品时,能体会到他当时作画的心情和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之艺术风格。
教育学原理中有个概念叫“动机理论”,意公子就是利用这个理论,写出引起读者好奇心的成长故事:
“动机理论是指关于动机的产生、机制、动机与需要、行为和目标关系的理论。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
读过小说的人,大都清楚被一个极其生动的故事吸引是什么样的感觉。一层层探不到的薄纱,呼之欲出的真相,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一步步把读者套牢,直至故事结尾,读者还在方才的故事情节里流连忘返,不想就此离开。
写故事的人,定是把读者的好奇心这个心理特征用到极致,才会有这种效果。
这背后的原理源于心理学里的“动机理论”,通过引起好奇心,达到一定的强度,就能唤醒人心中的内在机制,使人不自觉地关注这个事物,并以接近这个事物为目标而努力。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 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他对一个从树上落下的苹果产生好奇心。
· 瓦特能改良蒸汽机,是因为他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 伽利略能发现单摆,是因为他对摇晃的吊打也十分好奇。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更是学习者的必备心理动力之一。它可以让任何一个人被自己的内在动机所驱使,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学习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03 升华式评价:
独特观点和精炼出来的重点,提高了“一点就通的学习体验”
这里讲的升华式评价,亦是升华式结尾。
也许有些人会有疑问,意公子不过是用自己的想法总结了一下每个章节说的内容吗,在这里用“升华”二字恐怕不太恰当,用“感悟式”或者“总结式”会更加合适。
可是,我还是要坚持说:“这是升华式评价”。
因为意公子把对每一个介绍的艺术史最后,都会写上自己的观点,评价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要求,或者根据自己感悟和理解,说说她对某个艺术家的一生追求和作品的看法。她写在最后的,都是独特观点和精炼出来的重点,让人对她所讲到的艺术史的了解更加深刻。
这跟那种简单作总结的结尾,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还是否定了我的观点,不妨跟我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意公子。
意公子,本名潇涵,是意外艺术的创始人,擅长用轻松有趣的大白话讲解艺术,致力于把艺术大众化,变成每个人都能轻易读懂高冷的艺术。她和她的团队用不到两年的努力,很快就超越了同行,意外艺术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艺术社群。
她说:“我认为,如今的艺术还普遍停留在高端市场,不是大众不喜欢艺术,是国内的艺术传播方式和语言都太闭塞和太传统,艺术呈现的方式太学术太难理解,很少人用大众普遍能理解的语言去表达艺术品的美丽,也没人去挖掘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难产生共鸣,所以意外艺术一开始要做的便是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将艺术大众化,以最基础的科普艺术作为起点来做。”
所以,意公子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后,都是带有属于意外艺术特色的升华式评价。每一个评价,都是为了读者更能理解艺术。读者能看懂、读懂、记得住和鉴赏艺术,那就说明意公子成功了。
事实上,意公子确实成功了。
虽然一开始意公子和她的团队有90%的人都不是艺术专业的,在大家看来是外行人,很容易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正因为他们很多人都不是艺术专业的,更能知道大众对艺术的痛点,更能针对性的帮助大众普及艺术。
意外艺术于2014年推出的国内第一档艺术脱口秀《艺术很难吗》,一期不超过10分钟的艺术脱口秀超越了大多数同类的节目,甚至是《罗辑思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知识类脱口秀,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品牌——意外艺术。
有趣、轻松、简单、独到又接地气,是意公子的专属风格。
带着“意公子”风格的《大话西方艺术史》,直接提高了读者“一点就通的学习体验”,不怕读者看不懂西方艺术史,就怕读者不够看。
结语:
这本书除了帮我们普及西方艺术史的基础知识、教我们如何看懂艺术,还培养了一些艺术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员学习艺术的兴趣,适合像我这种没有艺术基础的人看。
非艺术专业的人读艺术史,已经脱离了学校那种为学业而读的动力和限制,现在只为自己的喜好读,为自己审美读,为在成长之路上不断精进前行的自己读。
越读书,越渴望学到新知识。
然而,人和知识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遇,求知的路也是永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七彩的书海,那里装满了知识的金海,上面张满了帆,在闪光的金海上航行。这船是千千万万中的一艘,也正是这一艘艘船,组成了光明灿烂的前行的求知船队。
在这金灿的求知路上,我不觉加快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