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很多遍,孩子依然不改,不少家长是在沟通上栽了跟头。
看到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家长忍不住着急上火,冲孩子吼,或是批评孩子。
比如孩子吃完冰激凌,用袖子把嘴一擦,家长见状,马上制止孩子:
“哎哎哎,往哪儿擦呢!脏不脏啊!怎么这么不爱干净!”
家长总觉得提高音量大声说话,或者把孩子批评一顿,更有利于孩子长记性、改掉坏毛病,事实却恰恰相反。
当家长情绪激动地和孩子沟通,孩子的注意力都被情绪吸引,不能很好地听进去家长讲话的内容。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从 5 岁开始,就会考虑到别人如何看他们,并建立自己的形象和尊严。
家长上来就批评、数落他,孩子会感到愤怒,产生抵触心理,拒绝和家长沟通。
次数多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
老家有一户邻居,他家孩子打小就不爱跟人打招呼,直到初中也没有长进,亲戚来家里,他就像没看到一样。
为这个问题,父母没少说他,每次都是发脾气、指责,甚至当着客人面骂孩子:
“不知道叫人吗?”“真没用”“读书不知道读到哪儿去了!”
正是这样不恰当的沟通方式,让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彻底被破坏,失去了让自己变好的动力和欲望。
因此,家长学会正向引导,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很重要。
首要原则是“对事不对人”,指出孩子行为的问题,但不攻击孩子人格,贴负面标签。
比如:“把脏东西擦在衣服上是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要做爱干净、讲卫生的小朋友,对不对?“
其次,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做出具体示范(有时需要重复几次孩子才能熟练掌握)。
拿出抽纸,告诉孩子,“以后哪里脏了,就抽出一张纸来擦,像这样。”
有时,年龄小的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却对正确的做法感到迷茫。所以家长作出明确的示范,让孩子明白应该怎么做,更有利于孩子改正。
另外,当孩子某一次主动做出正确行为的时候,家长及时肯定孩子,会强化孩子的认识,慢慢地形成好习惯。
“嗯,你学会用纸擦脏东西了,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总结一下,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要尽量避免发泄情绪、批评否定孩子,正面、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才能促进孩子发自内心地做出好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