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文化这种独树一帜的文化,是对社会现状不满的发泄,是剑走偏锋,欲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来将武侠一类对抗社会现状的形象深植人心。
纵观从古至今,由司马迁所记录下的众多置个人生死于身外的刺客,到水浒里行侠仗义的武松,再到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每位“大侠”都可谓是真性情、勇于对抗社会阴暗现状的传奇人物。也正是侠文化的存在能够让我们意识到光鲜亮丽的社会背后会浮动着什么样的暗影。
就政治角度而言,侠文化的存在是不利于政府掌权的,尚且不说其正确与否,它是能够从精神上指引人们进行“谋反”。虽说言论自由允许它的存在但一旦越界必定遭到封杀。
侠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士人阶层,诸如荆轲、聂政等刺客,为了国家利益而去牺牲自我以小博大。而追根溯源至他们牺牲自我的目的,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句名言就能很好的解释。例如荆轲,起初只是一个来自卫国的士人,游说有更阶层之间,直到被太子丹赏识之前,他只是一介无名之辈。暂且不谈太子丹留着荆轲有什么目的,他对荆轲的礼遇可谓是给足了,车骑美女随荆轲所欲,对于一个落魄的他国士人而言,这番礼遇可谓是重上加重。此时,太子丹就成为了荆轲的知己者,为了报恩,荆轲也得为太子丹做出点什么。为太子而死?不管乐不乐意,荆轲都必须这样去做。再者如豫让两次刺赵襄子,都是为了智伯旧日之礼遇和赏识,豫让宁愿死去也要完成智伯的复仇。
如果从士人的特殊性来考量士为知己者而死的问题则不这么简单。士人的地位属于最底层的贵族,与平民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身为贵族的他们又不甘就此埋没,他们这些见识过地位高的人们养尊处优生活的可怜人做了梦都想要爬到高处去,于是他们四处游说,孤身一人。然而却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茫茫人海中孤独的士人遇上了自己的知己,不管此人心怀目的与否真心与否,知己能够消除自己的孤独感,甚至还能给予自己梦寐以求的地位。如此大恩大德,以死相报也不是不可能的了。
话说回来士人也真的是可怜,浪尽天涯海角都难觅一知音,遇见知音还要报恩,甚至还要死。
但不管怎么样无可厚非的是士人们为中华文化奠下了基础,士为知己者而死的情怀,我们必须的去崇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