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他们可以不费体力只去干脑力活,开发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亦或是游说于各大贵族之间。之所以士人们可以“游手好闲”而不去种地参军,无非是因为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解放了一部分人力,这就使得社会上有资源去供使士人们来进行文化、政治的发展。也正是士人们将奴隶社会彻底地转变成了封建社会。
然而正是在这一个纷争的年代大放异彩的士人却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士人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而在宗法上,士人是依附于卿大夫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被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赞扬的如蔺相如、商鞅等风雨人物统统一开始只是一个下人罢了。
本身就有衣食之忧的生存现状,使得士人们必须得去奔走游说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能够衣食无忧最好还能有个地位是这个时代士人们的共同目标。其中有些士人则是直接奔着功名利禄而去,例如自荐的毛遂。虽然史学家都给了他们好名声,但是为了出人头地一鸣惊人汲汲于功名的目的是不容我们去忽视的。
就拿蔺相如来做例子。蔺相如出身卑微,是宦官令缪贤的门客,富有智谋,能够审时度势,在秦国想以和氏璧来制造点惊吓的时候粉墨登场毛遂自荐,冒险怀璧与秦王交涉,而且完璧归赵,可谓智勇双全。然而细究他的地位和举动以及他的言语,可以发现蔺相如一直都是在赌,在赵王面前赌一把让赵王信任自己,让自己出使,在秦王面前依仗着身怀和氏璧的特殊地位赌秦王不会杀了自己,并在往后五日依仗着自己使臣的身份继续赌秦王不会杀了自己。三次赌赢后,蔺相如成功逆袭,从卑微的宦官门客变成了赵王灼手可热的心腹。如果蔺相如更加为赵国的安危着想,他就不应该自荐,更不应该做出任何激怒秦王的举动,幸好秦王是个能审时度势的人,不然史记则会少了一篇精彩的传记。虽说蔺相如的步步为营有依有据,但是推究其动机,无非知识汲汲于功名,渴望自我实现。只是他懂得揣摩人心,懂得审时度势,懂得政治博弈的规则。
从蔺相如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战国士子的生存状态并非我们所想的的衣食无忧,他们的目的也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清高,他们不是一心为国发展而肝肠寸断的大忠臣,他们首先是为了自己再去为君王呕心沥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