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得这样一句话: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拿起粉笔教书育人、握着手术刀救死扶伤,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今日午后,琪宝难得地休了一个长长的午觉,我在填表的过程中打开久违的电视机,翻到音综《声声不息嘉年华》,偶听得一首基于一个几秒的微视频故事的原创歌曲,被其中的态度和文字所打动。
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听障家庭的故事:四岁左右的孩子,左耳戴着人工耳蜗,右耳是助听器,孩子站在父母的蛋仔糕摊位前感谢光顾他们生意的叔叔,孩子的父母笑容入眼。初见之以为是孩子的不幸,但其实孩子的父母也是无声世界的人,妈妈的最大心愿是听到孩子叫自己妈妈。磨难并未在他们的脸上划下痕迹,他们的笑容里满是爱意与满足。
歌手周深、谭维维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歌,歌词从孩子采集美妙的声音,搬回家给爸爸妈妈听展开:树叶沙沙、溪水潺潺、雨声嘀嗒、娃娃咿呀……有故事的歌曲永远直击人心,我们感动于小女孩的开朗、感动于爸爸说讲述他是第一次听音乐、感动于温柔缱绻的声音,也感动于观众的共情。
好似在90后成长的过程中面对过很多考验人性的社会级现象:我们胆怯于搀扶摔倒的老人、防范于可能被感染的邻居路人、更羞怯于暴露自己与众不同的善意。但近几年,我们更多的看到因温暖而大火的淄博烧烤,看到“我们约定好在外面照顾好彼此父母”的陌生人的善良,看到越来越多的慈善、救援民间组织,我们的世界在变得温暖。
周深在听到孩子爸爸在现场表达自己是第一次听音乐的时候,他提到这也许就是我们职业带给自己的荣光,很荣幸我们在他第一次倾听这个世界的时候听到的我们的声音。“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多人人生的主角。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牵着一年级小宝贝的手,带他们认识世界、教他们做人求知,直到6年之后,我们看着、陪着、引领着他们从懵懂孩童到翩翩少年,他们的童年我们在大比率地参与,我们的言行在他们身上有巨大的反响,这不也是我们职业的荣光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