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
马家辉
窦文涛
梁文道
日本《低欲望社会》:
提出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低欲望的现象:
- 吃一碗拉面就满足了
- 生活只要求最简单
- 不要车,法拉利不看一眼
- 住最小的房子
- 科员不想当经理,不想担负责任
=>
是否会导致经济萎缩?
繁华落尽,归于平淡?
其他现象:
- 对赚钱有兴趣,但那么大(物资欲望低可能在精神欲望大,但是基于当前的比较俗的看法 - > 低欲望 异欲望)
- 日本,80年代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名牌,潮流,时尚杂志会介绍你需要什么会更幸福,而现在开始鼓吹断舍离(《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近藤麻理惠),教人们丢东西,剩下最少的东西,这样你就会觉得好轻松好简单,从而减少买东西的欲望。
- 90年代的时尚博主,教别人怎么穿衣服最时尚的,满家都是东西,现在的生活极简到只剩下7件衣服,穿了7年,家徒四壁,都是白的。
- 在丹麦,许多人买名车(奔驰)只是因为觉得好开,舒适,并不想要炫耀什么,不想太炫耀,太张扬,甚至自己把标拆了。
=>
政府鼓励靠内需带动经济却总是带动不起来。
生活太单调了?
对个人主义的追求的境界不到位?
而美国社会并没有出现类似日本的情况。社会鼓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个人有个人的追求,不跟风(太跟风的人别人会认为你没有存在的价值)
断舍离是奢侈的
富贵病
总得先有才有得断
当一个社会有选择,你有信心有选择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说断舍离。
- 乔布斯家徒四壁,但其实装修花费很多亿才变成最高科技的房子。
- 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花费12亿用最简约的风格来规划,用最贵的来做最简单的。
- 清水墙
- 越简单的东西越贵
如何评价低欲的社会
只要人们觉得自己幸福就好。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是只有拼命努力地赚钱才是正确的,不能一昧去追求GDP的增长。虽然我们要理解经历过温饱问题,物质短缺的人总是想做的更多,想要更多的东西,更多的钱。但是,当收入和物质供需达到需求的时候,每个人过上自己觉得幸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像欧洲一些国家,德国,法国,他们生活其实已经算很好了,为什么非要每天那么拼命工作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
经济是否总是需要往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容、结构是要发生变化的。
经历过物质短缺的社会,会偏向于追求百业兴旺。
经济在于人
消费过度带来的问题
- 环境问题(垃圾)
- 被廉价的东西(快闪时装)
一个人真正的需求
基本需求:
一个人一天只需要3顿饭,你只需要那么多的衣服,不管你有多少套房子,你一天也只会睡在一张床上。
欲望:
不能忽略的是人的消费和欲望的追求的内容会不断在变化。只要有不断的创新的东西出现,人的欲望就就会增加 —— 供给刺激创造需求。
产业创新会创造欲望,每个人的消费目标也在转移。物资欲望 -> 精神欲望(读书,游戏)
多元化的社会
经历过水深过热的后,社会渐渐稳定发展,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每天挂在嘴边的问题是中国该怎么发展,中国该何处走等高大上的问题,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追求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价值,当然不可否认这是老一辈人们建立给我们的物质基础。
当一个社会多元化之后,就必然需要扩大自己看问题的视角,进步与不进步的定义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不是只有GDP来衡量了。经济在于人,一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选择。
小确幸
- 看到一道菜很好吃,拍个照,自拍,发朋友圈
小小的确定的幸福
有一丝悲情,是自我安慰?
通过发朋友圈等形式,确认我是幸福的,但是我是幸福的吗? 是否有意识形态的假象:你以为你是幸福的,但其实你不是。
没大志?
可能是觉得立大志没什么用,如果对我长远的未来不能有足够信心的把握,为什么不能把握当下的幸福呢?
当一个人满足于自己的小确幸,很投入,很喜欢,很享受这个境界的话,其实是非常有个性的。
当一个人经历过种种挫败后,为什么不能通过满足自己的小确幸来弥补自己其他方面没有做到的呢?
低欲 vs 如饥似渴
当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会更加怀念以前如饥似渴的感觉。另一方面,当没有那么多人有这种如饥似渴的感觉说明这个社会至少的物质上供给足够多了
- 熬夜看书(精神)
- 第一次去美国看到美式早餐(小米粥 --- 大可乐大汉堡大面包大肉肠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