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季第18期的《圆桌派》当中,窦文涛先生谈到40岁之后能吃细粮了。
当然这里的细粮是指的精神食粮,制作精细的,值得品味的精神食粮。对此,我深有同感。

既然过了肆意挥霍时间的岁月,那就少点轻狂,反正不再年少,没有有大把试错的机会和可以供挥霍的时间,用经历去换成长了。人到中年,应该明白:
既然人生长度有限,拓展宽度,增长厚度才是生命质量所在。
赛程过半,如何踢好下半场,则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话题。

既然已经过了可乐当水喝的年龄,那就少喝两口,别再让它破坏味蕾的敏感度,需留一点味觉给清茶,入口微涩,回味悠绵,心领神会清茶的妙处后,对老友般的茶壶微笑致谢。
吃饭是神圣的事情,别凑合了。不想去的饭局推了也没关系,那种饭局少你一个不要紧。停止胡吃海塞吧,都这岁数了,遇到人参果,记得慢着点儿嚼,砸吧砸吧味儿。少吃点,吃好点,细嚼慢咽可以增加饱腹感。家里吃饭就算清汤寡水,餐桌漂亮了,一餐素食可当大快朵颐。

观剧观影,无需从众。人到中年,应该具有甄别影视剧作品质量的能力。不能让质量低下、剧情无聊、表演拙劣、画面花红柳绿的肥皂剧侵占余生为数不多的时间。假设人生80年,人到四十,人生只剩15000来天,除去吃喝拉撒睡,还剩多少小时呢?一部没营养的烂剧,几十个小时,浪费!中年人入眼入耳的,耐得住咀嚼禁得起推敲才好。
费穆先生给梅兰芳拍了一部电影,但是老拷贝,播放不流畅,总是卡,从这些不连贯的胶片中,窦文涛看出了惊叹:“梅先生任何一个动作的定格姿态,都是最美的造型”。
关于经典,年轻时或许因为鉴赏力不足,或许因为文学修养不够,又或许因为生活经验匮乏,看不懂的经典,现在可以看得懂了。中年好不容易在鉴赏力,文学修养和生活经验上有了一点段位, 有了吃细粮的能力,倘若错过美好的经典,那将是一种遗憾。

国画里有一个技法----计白当黑,强调的是留白的妙处,留白就是给遐想留有余地,墨色满了,韵味就没了。
人到中年,也应该参透计白当黑的道理,是时候做做减法了。
衣柜里,不再往身上招呼的快消时尚服装,该扔就扔吧。已经过了穿什么都灵动的年龄了,中年人的衣着不必体现财富地位,但是一定能体现个人的审美修养和品位。快消品服装在中年人身上体现的,不是勤俭持家的质朴,而是不修边幅的邋遢,不珍惜生活的态度,还有耍嗲扮嫩不成熟的心态。
不必要的廉价装饰工艺品,假花什么的,该丢的丢,该送人送人。与其摆着跟自己审美水平不相称的工艺品,还不如直接留白,至少空间还可以让人想象。
一些人,一些物,气场之所以显得强大,是因为他们盘踞了相当体量的空间。可以试想一下,把十个普拉达包包,塞在50厘米立方的空间里, 挤挤挨挨不能呼吸的储存状态, 还能看到它名家名品的气质吗?
应该学会留足够的空间给自己,人比物品更加值得拥有空间。充足的空间给人底气:且不说地主的底气来自对土地的占有,且不论古代帝王的底气来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自豪,单说人在等车的时候,周遭75公分的距离内没有异性,就会给人安全感;而很多青年在外年的世界,无所畏惧的打拼,底气来自老家有一间房的退路。人到中年,房子租来的买来的都不重要,不为杂物所绊,做空间的主人,更容易看到内心。
如果说年轻时应尊儒,讲究奋斗,拥有目标,活力四射,浑身干劲,那么人到中年应该了解一下道,学会和自己相处,在一定程度上原谅自己的不足,降低欲望值,平和的心态会增加幸福。
许子东先生,在谈成就感的时候提到,在能力和理想之间,年轻人应该调整能力,而中年以后应该调整理想,在理想不变的情况下,能力越高,越容易满足,在能力不变的情况下,理想越小,越容易满足。前者是儒,后者是道。

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曾使很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些话越早知道越好。越早知道,就能越早地跳出由浮躁裹挟的名来利往,越早地安静下来,寻找向内行走的力量。人到中年应该知道,不管是仆仆风尘,还是风花雪月,不管是沽名钓誉,还是安贫乐道,那都是生活,都是可以拿来细嚼慢咽的细粮。
网友评论
拒无聊之人
拒无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