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曾几何时,那个不暗世事的朦懂少年,已经迈入知天命的年龄。望向镜中的自己,鬓角的白发,眼角的细紋,脸上的色斑,见证岁月流过的痕迹......忽然想起小时候背过的一首诗: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就写点什么吧。
关于爱情
早已过了追逐爱情的年纪,无奈世事弄人,大半生一直在爱与被有被爱中沉浮。有过两情相悦的相守、海誓山盟的承诺、刻骨铭心地感动,也有过长夜漫漫的等待、冷漠无情的背叛、生离死别的痛苦;见过善良、见过真诚,也见过丑陋、见过邪恶。只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今天我依然相信,人世间的美好,依然相信爱情。
张爱玲说:先谋生,再谋爱。人生每个阶段的需求都不同。 年轻的时候,更看重外在的光环,总希望另一半带给你闪闪发光的人生,拯救你于无聊空虚之中;年纪渐长,才明白,与其借别人的光,不如自己发光,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外在条件所牵绊,才有资格去谈一场纯粹的感情、直到遇到那个满眼都是你的人。没有什么人是完美的,看你最需要什么,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比如现在,有一个乐意为我洗羹做饭、每天陪我叨嗑、散步,在我需要时随时都在我身边的人,就很好,感恩遇见。亦感恩一路走来,爱护过我、帮助过我的人;亦或是欺骗过我、伤害过我的人,这都是我人生必修的功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关于儿女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但是又有多少中国式家长能做到,完全放手。
从小到大,我们总嫌母亲啰嗦,自己都四五十了,母亲还把我们当成孩子,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偿不是如此,女儿也是二十几岁的人了,她晚睡你要叨,喝饮料要叨,玩电脑要叨,东西放乱要叨......总之每天叨叨叨,问题是,有用吗?人家依然我行我素,还嫌你烦。那你为什么还要叨呢?因为你焦虑,你担心,焦虑来自哪里?来源于控制感的丧失,来源于对未来的恐惧......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太多的担心与焦虑,化作每天绵绵不断的唠叨,压在孩子的心头,成为她沉垫垫的负担。其实,并不是她多需要你,而是你,离不开她。
某天看到这样一句话: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豁然开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亲人,子女。放手吧,让孩子自己飞,你不放手,她是不会摔倒,可是她也没有机会学习,怎样在摔倒中爬起,更没有机会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完善自己,最终独立飞翔!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人生经验告诉她,给她建议,但如果她不想按照你的路线,想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偿试,那也请尊重她,支持她,因为最终,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苦也好,累也好,那是她愿意走的路;急也罢,愁也罢,你终不是她。为人父母,只需要给她一个永远敞开的家门、一个累了可以随时归来的港湾。
关于孝顺
孝顺孝顺,首先是顺,有顺才有孝。
时常有人抱怨老年人太固执,不可理喻。明明是为他好,他却坚持自己的老一套,不但不领情,还要跟你争;明明他自己才是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却总是自以为是,处处以家长自居,不但不用你管,还要处处管着你......其实这是由于老年人的人生经历及生理特点决定的,一辈子固定的思维习惯,加上老年脑萎缩,你让他改,他怎么改呢?不是有这么一句话,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又怎样让一个已经思维成形固化的老年人改变呢?
既然无法改变,与其一见面就闹得不开心,还不如谨记一个“顺”字。中国人的“孝顺”其实是一门哲学,要孝就要顺,有顺才有孝。有人就说了,你是顺了她,可是那是不负责任的,那些“坏习惯”影响她的健康啊。可是不你顺他,你跟她吵完,他也还是那样啊,而且因为争吵,老人心情不好,不是更影响健康么?态度永远比内容更重要,谨记保持谦和,巧妙地能让老人在顺心开心中接受你的建议,最好;对方实在不能接受,也请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过自己认知的命运,作为亲人,无法改变别人哪怕家人的命运,只能在亲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在他们困难时伸出援手。而不是你不听我的话,我就要切断给你的爱。就如同你小时候,父母跟你说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一样,本质都是一种打着爱的名义的要胁与控制,这不是爱。 爱是给予,爱是尊重,爱是无条件的接纳,爱是我们要学习的永恒的课题。
真正的孝顺,不是把你的世界观强塞给他,而是要想着法子哄老人开心、让他们顺心,这才是让他们健康长寿的真正法宝。
关于接受
我们这一代人受到教育是让讲奉献,讲给予。为人妻,我们忙忙碌碌、工作家庭两头兼顾;为人母,我们不仅管家务,还管学习;做儿女,父母老了,照顾老人又成为已任;做朋友,我们告诉自己要与人为善,但却很怕麻烦别人。疏不知,在习惯性付出当中,却剥夺了别人给予的机会。
年龄越长,越发感悟到了:比起给予,能欣然接受,满足别人给予需求,才是更高级的善良。
欣然接受母亲大老远给你买的土特产,比你不耐烦的拒绝,更能满足她的幸福感;欣然接受父亲给你老掉牙的意见,比你对他的“科学”指导,更能满足他的价值感; 欣然接受爱人为你做的饭菜,比你边嫌弃边主动自己做,更能滋养他的责任感;欣然接受孩子给你做小礼物,比你为他做这做那,更能满足她的意义感;欣然接受好朋友的帮助,比你一味的拒绝,更能加深彼此的联结感。
你总以为你不要,你不用,你拒绝,是为他们好,他们就可以少做点,少付出些,少些劳累;疏不知,在关心你、疼爱你的人面前,你的拒绝,带给他的是失落、无用感。
终其一生,我们努力学习怎样去爱,去付出,期待给他人快乐,但鲜有人告诉我们,好好享受爱,欣然接受他人的付出也是一种美德。 你的给予,满足了自己的价值感;你接受给予,却满足了别人的价值感。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比让他单纯的享受被照顾被爱,难道不是更有意义的事吗?
关于理财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年轻的时候生活在安逸的小城市,不管钱,也不太在乎钱,总觉得房子车子有了,吃穿也够花,钱多了也没什么用;中年遭遇人生变故,一人带娃来到大城市漂泊,突然发现钱还挺重要,于是开始关注各种理财。这么多年来,房市、股市,数字货币、理财产品都有涉及。总结下来有几点感悟:
一、不管男人和女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需要学习理财知识,让钱生钱,光靠死工资,还赶不上物价上涨。
二、你可以不爱花钱,但你必须要有钱;你可以租房住,但你要有自己的房;你可以不爱打扮,但你要保持健康好身材,这是一份底气,也是一份自信。
三、房市也好,股市也好,都如人生,有起起落落(曾经以为只涨不跌的房价这两年也是跌下神坛)。繁花似锦触手可得却烟消云散,跌落谷底万箭穿心然蜂回路转,得意时不骄不躁、居安思危;失意时坚持忍耐、静待佳音。没有永远的涨,也没有永远的跌,慢慢来,生活会给你所有的答案。
四、珍惜生命中遇到的贵人、引路人,勇于偿试新事物,你可能会失去一些,但你会得到更多。
关于养老
我设想的养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队段:55到70岁(前提是还健康)腿脚还能走的时候,可以回自己或爱人的老家生活,必竟较大城市房价物价低,父母在则陪父母,不在也可与亲朋聚聚;也可以去各个城市旅居,感受不同的居住体验,看看哪个城市的气候人文更适合自己,就住久一点,这个旅居时期可以租房子或住民宿(不差钱的则可直接买) ;如果在这期间子女有带孙的需要,可能也会考虑回来帮忙,哈哈。
第二队段:70以后可能身体没那么好了,腿脚也不灵了,还是要落叶归根,回到子女所在城市,不要一起住,毕竟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同,但最好住在附近,同一小区更好,方便有事照应(哪怕请了保姆,老了脑子可能不好用了,还是要有青壮年来主事的)。
当然,想要实现这一切,都需要经济财力做支撑,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挣钱存钱养老吧。
关于死亡
我们生来就在走向死亡,向死而生,死亡是最自然的一件事,就如秋叶掉落之静美。
在生命的尽头,我是支持安乐死的,我们无法选择生,但若可以选择没有痛苦地死,这未偿不是一项福音。如果现状不能让我们选择”安乐死“,那么“安宁疗法”也好过“创伤治疗“,如果治疗只是延长痛苦,死亡已成必然,与其痛苦挣扎,不如选择坦然放手。
我一直以为,死亡其实是没那么痛苦的,痛苦的是为延缓死亡做出的种种挣扎与创伤性治疗。
我的理念是:活着的时候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走的时候安没有痛苦、安祥宁静、无牵无挂,这就是圆满,也是我向往之归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