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空间百家荟萃国粹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40】——血缘伦理与圣治天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40】——血缘伦理与圣治天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1-26 06:55 被阅读0次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感悟】

一、高宗谅阴,三年默以思道

“谅阴”,亦作“梁阴”、“谅闇”,指上古时期天子居丧之庐,有一定的规制。关于“高宗谅阴”之事,出自《尚书·无逸》,其他古代典籍也多有记载。

高宗,即商王武丁,商代第二十三代王, 帝小乙之子。父亲去世后,武丁继位。《国语》、《史记》等书中均有所体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在【17.21】中,孔子的弟子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认为守丧一年就够了。从武丁服丧三年的历史记载来看,宰我的担忧还是不够深远。

武丁即位后虽服丧三年,但他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武丁在做太子时,遵父之命长期在外服役, 因此比较了解民间之疾苦和稼穑之艰辛。 他“能耸其德,至于神明”。既有可托政事的冢宰,又有可以师事之的甘盘,并不缺乏治国的人才。他亲政后,从版筑匠人中发现了贤者傅说并将其擢升为相, 励精图治,对外开拓疆域,对内革新政治,使商王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二、孔子的措施

“三年之丧”是殷商先人的重要礼俗传统,不能轻易改变,所以孔子肯定地说:“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现在很多人都会和子张一样,认为国不能一日无君,国君三年不亲政国家不会大乱吗?其实只要一个国家的国君以身作则,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当政者带头把孝悌、伦常道德做好,其身正不令而行,自然会上行下效,国家大治。这就是孔子推行的为政思想。

一位统治者如果德高望重,即使他不事必躬亲,国家也会治理得很好,正如下一章孔子总结的:“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在上位的人喜好依照礼法行事,那么百姓就容易接受管理。”如果德不配位,即使机关算尽,也会误了卿卿性命。

孔子在重塑礼乐制度的努力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相应的人伦主体,在社会组织方面通过他者定义自我,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则。二是抛开族群、政权更替的因素,建立起相应的圣人谱系,进而在神明的意志上必将实现圣治。孔子世界的二重性,即血缘伦理的核心性与圣治天下的普遍性,被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将人伦血缘为中心的情景伦理转化为圣治天下的普遍伦理,以圣王为“天子”和天下之父母,实现社会单位的单一化和邻里化(去陌生化)。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40】——血缘伦理与圣治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hs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