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正能量大讲堂》国学文化经典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8·12】——孔子注重培养治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8·12】——孔子注重培养治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4-16 06:29 被阅读9次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谷:朱熹《集注》“禄也”,俸禄的意思。古代“学而优则仕”,出仕又以谷量计俸禄的高下。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释一】孔子说:“(跟我)学习三年,还做不了官的(还达不到善的人),是不易找到的。”

    【译释二】孔子说:“入学读书三年,还未起做官的念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感悟】

    一、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孔门并不讳言“禄”,如“子张学干禄”(【2.18】),“子夏曰学而优则仕”(【19.13】),仲弓、子游、冉求、子路、公西华等都曾仕于鲁,这些都是“学也,禄在其中”(【15.32章】)的例子。

    对本章的第二种解释, 像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 主要精力放在协助老师整理资料,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子张虽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但他终身也没有为官,与人交注宽宏豁达,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夫子说:“学之不讲”也是他的一个忧,学不讲,就很难得以弘扬。后子张一直从事讲学。后人称子张有“亚圣之德”。 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二、孔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很多人一直很奇怪孔子为什么没做官?我们大概梳理一下孔子的“官缘”。

    孔子二十至二十一岁,于鲁昭公十年至十一年,担任过 “乘田吏”和“委吏”之类的小官,据史料记载都干得很不错。三十六岁时,齐国的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但遭到齐相晏婴的阻挠。

    在鲁定公九年至十三年,孔子五十二岁至五十六岁时, 先后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国泰民安,因齐国担心鲁国的强大,设了美人计,孔子见鲁君中计难以挽回而辞职。

    孔子五十六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之后,先后在卫国和陈国,都受到了国君的尊重,但只是拿着丰厚的俸禄作“顾问”。后来楚王打算重用孔子, 但又受到令尹子西的反对。

    从孔子的这些经历来看,孔子为官至少有两个特点:

    1、政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热衷功名利禄完全是两回事。孔子为官是有原则的,就是要造福百姓。因此,当“僭离于正道”的鲁国君臣沉溺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正直的孔子弃高官厚禄如蔽履,宁愿辞职。这也就是百姓们所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2、孔子为官不媚上。孔子有一种傲骨,当有人借权势排挤他时,他不会奴颜媚骨,四处奔波,求神拜佛,削尖脑袋往上爬。 翻遍史料,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孔子为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对君主投其所好、溜须拍马的媚态。

    探究孔子的为官情怀,我们可以想见他伟大的人格。这种高贵的人格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显得那么稀有、那么珍贵、那么耐人敬仰。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及读书学习的目的来感悟本章。不论是为官还是不为官,都应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8·12】——孔子注重培养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zm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