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汉字活解强者心路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2】 ———君子务本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2】 ———君子务本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09:12 被阅读55次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一、有子是尊师的典范

    《论语》记录的不仅仅是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言论,我们读《论语》需要注意一下。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圣人孔子的人文情怀以及那种“严师慈父”的教育家风范,也可学习到弟子们是如何做弟子的。

    本篇记录的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有若)说的话。有子是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小孔子十三岁。有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非常敬佩,认为孔子是天下第一圣人,他学习孔子思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为防瞌睡,以火烙手,日夜攻读,学而不厌。因而,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理解深刻,并致力于毕生传播。

    有子即使是在孔子去世后,仍然非常敬重孔子,维护老师的威望,不是人云亦云。有一次,有子问曾子,老师生前有没有和你谈论过:丢了官以后该怎么做?曾子想了想说,还真说过呢!老师曾说过“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话,意思是丢了官就应该快点穷,死了就应该快点腐烂。

    有子听了,马上说,这绝对不是老师说的,可曾子坚持说是老师说的,还有证人。有子说:“如果真是老师说的,那也一定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说的!”果然,找到那个证人后,证人说,孔子确实是针对某人某件事说的。“丧欲速贫”是针对南宫敬叔说的,南宫敬叔曾失官离开过鲁国,后返回鲁国时带了很多宝货,想行贿以求复位,所以孔子说:“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也就是说,像这种通过行贿来复位,还不如丢了官很快就贫困了呢。“死欲速朽”是针对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桓魋tuí说的。桓魋掌控宋国兵权,他为自己造石椁guǒ三年而不成,孔子见其如此奢侈,于是说:“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也就是说,像这样浪费,还不如死了快点腐烂呢。正如有子所判断,孔子所说的“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是就事论事,不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

    《史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老师。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古代尊称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有子被后世追封为“卞伯”、“平阴侯”、“先贤有子”。

    二、有子提出了善事父母和兄长是仁的根本

    有子说:”懂得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抓根本,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形成,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开。孝顺父母与友爱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基啊!”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其核心是“爱人”。“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在这章,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是怎样传承孔子的思想的。在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有子极能领悟老师的思想核心,总结出“孝悌为仁(人)之本。”把家庭和谐与国家的安定与否联系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家和万事兴。家庭不和谐,父不慈,子不孝,兄弟成仇,夫妻反目,对人格的影响很大。容易使人偏执,使人烦躁。不仅个人苦恼多,容易意志消沉,也会对社会有消极影响。但前半句的境界,和老师孔子的境界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我们往下读到《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就会有所感触。

    总之,这一章为有意义的生命成长提供了道路、方法和能量。读这一章,我们需要初步理解的是:什么是孝?为什么孝会成为仁(人)之本?

    三、什么是孝

    “孝”字上从“耂(老的省写)”,表示长辈对孩子一生的护佑,下从“子”。整个字犹如子女承袭在父母膝下,年老的父母倚靠在子女的扶持之中,如此这般地血脉相承、相依为命代代相传。如果没有父母的悉心关爱,一个幼小的生命体是无法生存于世的,父母老了,没有子女的关心,父母的心也会是空落落的。

    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颜悦色地尽心奉养善事父母;能继承先人之志、不做违礼违法的事等。这种天然的血缘纽带关系,是无法割裂和替代的。在本章中,只是对“孝”略解释了一二。我们可以结合【1.6】、【1.9】、【1.11】、【2.5——2.8】等章深入理解“孝”。其实,最重要的孝,是为人子的我们——用心在感恩的行动中营造出的那种温暖的、发自内心的对父母体贴之情。

    在生活中,无“孝”的教育就是无“笑”的教育,无“孝”的人生就是无“笑”的人生。有“孝”的家庭多有笑声、多和睦。现在,有些人对“孝”不屑一顾,认为“孝”是封建糟粕。因此,或溺爱子女、或宠物有加而冷落了父母;或为了异性情感的破裂而不惜自杀或他杀;有的人抱怨爹娘无能,忘记了做子女的人格;有的六亲不认,甚至怨恨父母——谁让他们生了我!其实,换一个角度说,是你当初投胎于父母,父母成全了你的选择,又含辛茹苦把你抚养成人,我们怎能不报恩?

    四、为什么孝会成为仁之本?

    有子把孝悌思想与仁爱思想连结起来,孝悌基于仁爱,又是仁爱的起点。为什么孝会成为仁(人)之本?其中蕴含了人对永生与幸福的盼望。人追求永生与幸福之路有二:

    一是通过血脉的延续、子孙的记忆延续。生命来自于父母与祖先,他们是生命的源头,是参天大树的根。所以,对父母与祖先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二是通过实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造福于人类,赢得世世代代人们的怀念。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孔子说:“从前英明的帝王侍奉父亲,能尽孝道,所以祭祀上天的时候,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侍奉母亲,能尽孝道,所以祭祀后土的时候,能够明察大地生长万物的道理;推孝为悌,长幼有序,所以上下尊卑有条不紊;孝而至于事天地能明察,则天时顺而休征应,地道宁而万物成,神明之佑于是乎彰矣。所以虽然是贵为天子,但一定有比他更尊贵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一定有比他先出生的人,那就是他的兄长;至于宗庙之祭,必致其敬,事死如生,不敢有一毫之不诚,是不忘其亲也;修持其身,谨慎其行,恐万一有失,而辱没了祖先的名誉。在宗庙祭祀时,表达敬意,那么祖先的神灵也会显现,前来享受。孝悌既臻其极,则至性自然通彻于神明,德教自然光显于四海,远近幽明,无所隔碍。《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人不服从。’”

    孔子的大智慧是“抓根本”,有子心领神会,提出“君子务本”——以孝悌治天下,“本立而道生。”“人之道”就是人应该走的正道!首先就是体现在对自己父母的孝,等你心中的这棵大树扎下了根,并且根深柢(dǐ,侧根)固了,你做人的“道”就生成了,然后自能推及他人。

    五、警惕“温柔的背叛”

    一个人从出生直到能自食其力都离不开父母无微不致的呵护与照顾,但是,自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及改革开放的百余年来,人们越来越专注于金钱与利益,忽略了亲情与友情.为了自己的私欲可以昧着良心做伤天害理的勾当,忘恩负义的人比比皆是。

    都说养子才知父母恩,但现在的很多父母,却只知道要对子女好,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你只要给我把书读好就好了,其它什么都不用管”,却不担心孩子在这样唯利是图的风气下成长,长大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

    父母当牛做马只为孩子“读书好”,这样的“温柔”,最终换来的多是“背叛”!

    当孩子跟我们“顶嘴”、或者对我们“无语”、或者对我们射出“仇视的目光”时,家长又会摇摇头叹息地说,这都是“逆反心理”。他们不知道根本的问题出在哪儿!他们不知道这是孩子的“不孝”, 因为我们家长没有教他孝道,他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在孝道,所以他没有这个根基。

    “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尊敬师长、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是中国历代的书香门第、大家族共有的家风!原因就在遵循圣贤教诲,孩子才不会利欲熏心。现在因为没有真正学到、做到圣贤的教诲,所以家庭不和谐的问题也愈来愈严重。

    中国的下一代,脑子里重点应该装什么?确实应该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现在到底抉择了什么教育理念教育自己、教育下一代?我们现在学习的到底是什么智慧?什么文化?什么思想观念?要思考、要判断,不然你人生会下错很多抉择。

    生活的规律则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到什么。不一样的意识决定不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幸福或不幸福都是来自于你选择走什么样的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2】 ———君子务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ly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