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教学低效的问题很多,课型定位不清,教法不明,就是关键。统编本教材在课型定位上做了调整,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增加“课外阅读”,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
本文重点探讨“教读”课型是什么?怎么教?
1.“教读”并非是原有“精读”的割裂与对立。
“精读”之“精”,体现在对文本细致的解读,读出文字本意,字里行间之意,言外之意。教读并不摒弃精读时的文本解读,依然主张文本分析须细致,做精,做足。
教读,顾名思义重在“教”,就是以教促“读”,实现教后能自己读。融合了“精”与“略”两类课型,倾向借助教材教会儿童所学的方法尝试独立阅读。以教材为例,搭建通往阅读世界的平台,“用教材教”才是教读的要义 。教后要会读,诸如完成检索信息、品味文意、揣摩文法、培植文心等阅读学习任务。
如此课型定位,形成解释课堂教学为基,课外阅读为野,自读为路,三位一体的阅读能力发展格局,教学目标更为集中地指向儿童阅读的方法、策略、趣味、能力、品质,服务于阅读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学成为推动儿童阅读的动力系统。“教读”使课堂得法,延伸课外,服务实践。
2.“教读”注重教学内容变革,在读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
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都是儿童惯用的方法。整体阅读、厚书读薄、口诵笔述、分类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的习得,都可以通过有系统、持续推进的教学得以实现。教的内容应侧重方法的授予。交给方法,让其得法后运用,教就有了意义,就能影响儿童阅读的发展路径,改变儿童阅读的情态。阅读方法不但要教,还要慎重、强调地教。
例如赵志详教读《景阳冈》时,大胆扎实施行“教读”。他与学生分享了他的古典小说三种读法:第一招,“囫囵吞枣”——通读。特别提倡读原著。第二招“披沙拣金”——朗读,提倡放开声音,祛除羞涩。此条特别适合章回小说,朗读的效力与“评书”艺术异曲同工,而章回小说最适合评书播讲。第三招“淖菁颉华”——诵读。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甚至唱起来,或者甚至背诵,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3.“教读”主张不同文体匹配不同的方法。
对文体关注的缺失,就是当前语文教学停滞的根本原因。所以一定要关注“文本阅读”。
4.“教读”在课堂样式呈现上也有变化。
原先的精读课堂,基本以“单篇幅教学”的模式推进。一篇之后再一篇,一个单元之后换下一个单元。形式的单一容易造成疲倦。
“教读”课型则包容多种样态。如,整本书阅读教学、单元组合教学、主题教学、研究性阅读等。“教”的意味在样态变化上得以体现。例如,整本书阅读的教读课,即能教给儿童整体性、持续性的阅读方法,带来更为真切的阅读感受,又能拓宽阅读面,积累阅读量。同时,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自然涵盖浏览、快读、猜读、跳读等各种方法,还有助于阅读习惯养成。
教师教的意识和行为更加突出,教,就要看到教的必然结果,就要产生教的必然作用。这一改原先精读课“上课前后无变化”“有无学生没差别”的教学落空,最受益的自然是儿童。
“自读”课上,让儿童自己读,教师少教少干涉。读得自然,即使一知半解也无妨,因为有“教读”课进行专业、集中的补充。
“课外阅读”也更加明朗化。课堂得法,形成阅读习惯后,鼓励儿童课外海量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语文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永恒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