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禀异,刻苦努力的苏东坡。

作者: 悟理趣道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16:32 被阅读27次

一天,寿昌书院的教书先生刘巨吟诵自己的新作《鹭鸶诗》,末尾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年仅12岁的苏轼认真揣摩诗中的含义,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雪白的鹭鸶水鸟由于打鱼人的到来,在水面上惊起,白鹭逐风而去。仔细推敲的苏轼在一旁插言道:“先生的诗固然写得好,但我总感觉结句不是绝妙,若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可能更有意境。刘先生听后,沉吟再三,觉得苏轼的落笔更为生花。这个妙笔改诗说明年纪尚小的苏东坡对事物的捕捉描写能力和敏感程度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才气。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后,弟弟子由去黄州探望他,兄弟二人在黄州附近的西山游玩时,他的弟弟想起少年时期的他与哥哥出去游玩的情景。苏辙在《栾城集》里如是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这段文字描绘了少年时期的苏东坡见山爱山,见水爱水,若是有个风景尚好的地方,他还没有爬到那儿去,回到家里必然会惆怅数日。等他翩然而至的时候,便在山水间逍遥游玩,或采摘林间各种花朵,或拣拾已落的松果,或掬水就喝,看见的人以为他是个小神仙似的。一个如此热爱清山绿水和风清云静的人,身上必然有一种天然的气质,一种飘逸的气质,一种神秘的气质,苏东坡从小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一种文人气,与生俱来的。

苏东坡身上的异常气质确实是超乎常人的,但这仅仅是其成长的必要条件。苏东坡的异常见识也来自于那份难得的勤奋和勇气。在多数人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时,苏东坡总敢不落窠臼,大胆质疑,对前辈对老师尊重但不盲从,在学问上千锤百炼融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苏东坡的少年求学时代正好是宋朝最贤明的仁宗庆历年间。在此期间,范仲淹主持了变法改革“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期间出现了当朝很有名望的人物: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石介等。石介为了赞颂这几个人,专门写了一首《庆历盛德诗》。这首诗在当时流传甚广,也从遥远的京都汴京流传到眉山。苏东坡的老师拿着传看,小小年纪的苏东坡躲在一旁偷偷地看,他问老师,这首诗里写的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老师说他没必要知道。但苏东坡说“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人耳矣,何为其不可。”老师于是告知。正是这次,还处于幼年时期的苏东坡第一次听到了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在那个老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完全平等的时代,敢于质疑的苏东坡身上隐藏着的天性的学习主动性和个性。

四川固有“天府之国”之称,但在交通颇为不便的时代,进川和出川都是“难于上青天”。在苏洵带着两兄弟赴京科考的途中,三人先去了成都,当时叫益州,见了益州太守张方平。张方平也是一个大文人,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他问苏洵:“令郎子瞻最近看什么书?”苏洵如实答道:“他最近在重读《汉书》。”张方平太守想不明白,苏东坡为什么要重读它,看一遍就足够了。苏东坡告诉父亲:“你怎么不告诉他,这是我第三遍看《汉书》了。”

在学知的道路上,以前我们总觉得苏东坡聪明、过目不忘、博闻强记,能轻而易举地学识渊博,但学习总是件艰难而费力的苦事,因此刻苦、努力、勤奋也是一种天才。他不依附于权威的独立性思考,不落窠臼质疑的勇气,迥乎异常的刻苦精神也是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有的态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赋禀异,刻苦努力的苏东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kf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