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历程》读书笔记

作者: 娴语娴言 | 来源:发表于2017-04-11 23:18 被阅读293次

    一、作者简介

    约翰·班扬是与莎士比亚、弥尔顿等齐名的文学家,以《天路历程》著称于世,也是一位清教徒牧师,小学毕业,但著书39本。1628年,班扬出生于英国一个补锅匠之家。由于英国的法律规定每周必须去教堂敬拜上帝,班扬从小就被强迫去教堂,但他对于上帝有关的任何思想都觉得厌烦。9到10岁左右,他常常害怕自己会和魔鬼以及那些穷凶极恶的人一起被关锁在地狱,等候上帝的审判。16对因对家庭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向往,他投身于战争。三年战争的经历使他开始认真考虑起生死的问题。21岁那年,班扬与玛丽结婚,在妻子的影响下,经过长达四年的挣扎之后,班扬受洗,加入不从国教者教会。32岁时,班扬因持守基督教清教信仰——信徒自由讲道权两次被逮捕,他在狱中总共渡过了12年多的时间。《天路历程》的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狱中完成的。在书中班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他认为,“天路”是一条超越罪恶、超越死亡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艰难困苦却又妙不可言的道路。

    二、内容简介

    《天路历程》是约翰·班扬39本著作中第21本。班扬本想写在福音时代里圣徒的道路和征途,但令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落笔之后竟写成了关于圣徒们去往荣耀之地的历程的一个寓言。《天路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人寻找永恒赏赐的历程。书中记述了这个人怎样奔走,一直赶到荣耀之门。在这本书中,还可以看到有些人全力地奔向永生,好像立刻可以获得永远的冠冕。在书中会了解到他们徒劳无功像愚昧人一样死去的原因。

    “基督徒”从《圣经》上了解到自己居住的城要毁灭,自己也要灭亡,后遇传道者为他指明出路,他劝家人与自己一起逃避将来的愤怒,家人不与,于是他只能独自上路。路上及其坎坷,他途经灰心沼,进入窄门,在释道者的帮助下认识了基督的救恩,来到十字架下,仰望脱下了重负,并被披上义袍,打上印记,后走过艰难山,留宿华美宫殿,奋战降卑谷,大战魔王,又历险死荫谷,经过地狱的入口,靠着祷告击退了恶鬼。后遇忠实的同伴“忠信”,他们在浮华市经历逼迫,同伴被杀,但却“叫醒”了“盼望”,后来“盼望”与基督徒结伴走余下的路程。他们一同与人谈道,靠神的应许逃脱了怀疑堡垒和绝望巨人,来到快乐群山一瞥天国大门的荣耀,最后渡过死亡河,到达天门。

    书刚写成时,班扬拿给朋友们看,有人支持他,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在辩白中,从体裁、是否易懂、形式、内容等等方面一一回应了别人的反对意见。他说:“我只是尽我所能用各种方式来寻找真理。”他认为自己有这样做的自由,也有可效法的榜样。他辩白到:“古时上帝的律法、他福音的原则,岂不是通过象征、预兆和隐喻来启示的吗?”“我隐晦朦胧的文字里的确含藏着真理,就好像密室中藏着黄金。”这的确是一本富含真理和智慧的书。此书被誉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嘉伯霖说:“《天路历程》是一副非常独特的地图,绘上了斑斓的色彩。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幅有生命的地图:书中的人物会走出来和你同行、交谈,让你一辈子无法忘怀。”讲道王子司布真牧师说他最爱读的书便是《天路历程》,读了100遍。

    三、读后感

    读这本书时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比一般的小说更强烈、更真实,就是读的时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仿佛也是在读自己的故事。我发现,我生命的经历就在其中,或者可以说每一个基督徒的生命的经历就在其中。它能照见基督徒生命的光景,它时而令人担忧,时而受安慰;时而令人羞愧,时而平安喜乐;时而使人想起自己的失败,时而得胜;时而令人陷入沉思悔改,时而真理中得释放;时而警戒人,时而祝福。

    无论是历代的圣徒还是当今的信徒,肯定也像书中的基督徒一样,掉入过灰心沼,然后又被解救出来;也常忍受试炼,与被撒旦奴役过的老我争战撕咬;也在试探面前迷失了方向,做过不讨神喜悦的事情;也进入过怀疑堡垒,受尽痛苦,后靠着神的应许又逃了出来;也在信仰的道路艰难不好走时,想要走舒服的弯曲小道;也在软弱时得到过神的帮助、属灵的长辈的指引;也有过与圣徒团契相交,一同分享见证神的作为的美好时光;也一定尝过美善的主恩;也在十字架下背上的重担脱落,得到了释放;也与他一样盼望天国,逃避将来的愤怒,渴慕完全的永恒的生命。

    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倍感羞愧的地方,有时候我可能并不像“基督徒”那样恨恶罪,为罪自责,为着得罪神而羞愧不已,悲伤痛哭,我的良心比他更麻木。“基督徒”在听完“传道者”的劝勉之后,总是意识到自己罪孽深重,甚至吓得发抖,我缺乏这样对罪恶的恨恶和对神审判的敬畏之心。有时候我也不如他那么有智慧,那么勇敢,去与人辨明真道,犀利地指出别人的问题,公开坚定自己的观点。

    没有地狱的恐怖哪有天堂的荣美?

    我想,一个深受佛教和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在读到城将毁灭,人将灭亡的消息时,很难像“基督徒”一样恐惧战兢,吃不下睡不着。他要么很难相信自己会下地狱,因为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同时他还是会被天堂吸引,向往之,如同“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憧憬一样。只是中心不在上帝,而在自己的享乐。要么他根本不在意,因为唯物主义最终导致的是虚无主义。

    在我自己的信仰历程中,一开始也基本忽略天堂和地狱。是个比众人更可怜的人,因为我的指望只在今生,永生对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到是心心念念今生的福分。后来成长了,开始关注永生的盼望,但也很少想地狱的可怕,多被天堂的荣美吸引。这样的信仰状态容易对罪很宽容,视恩典为廉价物。直到神再不断地破碎我,藉着圣灵的光照和启示,才看到自己的罪孽深重,看到地狱的可怖与真实。面对那样的消息恐惧战兢是好的,才会被引向基督的救赎。才知道这救恩多伟大,天堂多荣美!

    苦楚是羞耻还是荣耀?

    班扬在注释里有一句话:“在天路客的一生中,舒适的时候是不多的。”也就是说,在天路客的一生中,艰难困苦的时候是多的。“基督徒”一路上走过艰难山,在降卑谷与魔王亚玻伦正面交锋,格斗异常激烈,做梦的人说:“那真是我平生所看到的一场最可怕的格斗”。最后虽靠着上帝得胜,却满身负伤。他小心翼翼地走过死荫谷,后来差点被怀疑堡垒的绝望巨人逼去自杀。

    天路客是一群为着另一个世界而活的人,而那个世界几乎一切的价值观与这个世界都争锋相对,充满了巨大的冲突。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漂漂亮亮的人,待在猪圈里怎么会感到舒适呢?牧师讲道时常说:“基督徒是一群活得最痛苦、最矛盾的人,因为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各样的冲突。与世界的冲突,与老我的冲突。”圣经上也说:“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3:12)所以,基督徒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苦楚。

    在我们的文化中,苦楚很多时候会令人感到羞耻。我们常认为一个人生命中的苦楚是因为自身的问题和不好的方面而招致的。我们相信好人有好报,坏报是因为干了坏事。而我们去拜偶像的原因也是为了避祸,升官发财,逃避苦难,想在今生实现天国。甚至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也一样,他们不愿去帮助一个受伤躺在路边的人,他们认为他是受到了审判,也怕沾染不洁净。

    但基督徒们如何看待苦难呢?我们视苦难为化了妆的祝福。神使我们经历苦难,是为要历练我们,试验我们的信心,教导我们真理,陶造我们,使我们更像祂。我们因着信仰,会显得笨拙,被家人误解、同事嘲笑、当权者和老板逼迫。在这个堕落的世界中,要遵行上帝的律法是很难的,我们属灵的与属肉体的交战常常很激烈,这令人烦劳痛苦。服侍中也会经历身心的劳苦。但保罗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

    就像“基督徒”在面对魔王亚玻伦对历代圣徒所受的逼迫和他们的殉道提出质疑时的回答:“他(上帝)目前容忍着,不立刻去救他们,为的是要考验他们对他的爱,试验他们会不会跟从他到底。至于你所说的他们所遭遇到的不幸后果,对他们来说恰恰是莫大的光荣。因为他们不期望眼前的解脱,而是等待着他们的荣耀,等他们的君王带着自己的荣耀和众天使的荣耀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得着。”是的,我们盼望的是将来的荣耀,今生的苦楚就不算什么,反而增强了我们对将来荣耀的盼望。

    人,性本恶?

    齐宏伟老师说:“这并不只是一部宗教讽喻,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人学︐名著。约翰·班扬以神勇之笔透视现世与人性,著成更流畅、更真切的人生意义。”约翰·班扬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来自哪里呢?来自他在监狱里昼夜阅读的《圣经》。圣经被喻为人类的说明书,他启示了人从哪来往哪去,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人应当怎样活。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耶稣说:“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这一切恶都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这恐怕让一般人很难接受,未被真光照进自己黑暗的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至少不是最坏的那一个,我们似乎总是能从身边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坏的人。

    正是有这个人性的幽暗意识,班扬才刻画出如此“惊艳”的“众生相”。每个人物的姓名就暗含着这类人的特点,加之他们的话语,显得他们如此真切。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人物的活例,甚至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够诚实的话,包括所有的负面人物,也会发现我们与他们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或许是曾经,或许就是现在,或许在将来。他们彰显出的问题可作为我们的自省和警戒。

    “愚蠢”不识危险;“傲慢”想自我救赎;“形式主义”重仪文传统,心却远离神;“知耻”爱慕世界的权贵;“能言”能说不能行,没有真实生命的悔改和见证;投机迎合时代潮流,不愿为上帝冒险,而要利用一切机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恋世”曲解经文为自己的私欲辩解;“无知”是心被蒙了脂油、瞎眼的人,看不见真正的救恩;“小信”是活得最痛苦的基督徒。

    被喻为人的心灵最深刻的分析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以细致入微的情节和心里描写塑造人物,而约翰·班扬则是看似简单粗暴地用话语塑造人物。后者却并不显死板或有失真切,反而如前面所讲,这些人物可以从书中走出来与我们交谈、同行。

    稳操天堂的入门券还是时刻警醒?

    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在艰难山的舒适的亭子休息,不小心睡着了,影响了自己的赶路,弄丢了天使给他的书,也得罪了山主人:那本只是供旅人们坐下歇息,恢复一下精神用的。他在后来的路途中一直责备自己、懊悔不已,跪下去祈求上帝原谅自己这种愚昧的行为。回去找书的路上想起以色列人由于罪又得从红海的路转回,在旷野中也多走了40年。后来走在崎岖不平的正路上时,因为长途跋涉脚一触地就疼,他与同伴“盼望”发现了旁边看起来是与正路平行的左道草地,于是走了过去,结果落入了怀疑堡垒绝望巨人的手中,受尽苦待。新约中耶稣和使徒们都多次提到要警醒,免得入了迷惑,免得落入狮口。

    “忠信”的诗歌道出了警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顺服上帝呼召者,免不了遇见试探,一次一次攻肉身,反反复复无休止。也许现在货稍后,我们就失丧沉沦,天路客啊天路客,理当警醒似勇士。”

    “基督徒”的经历、圣经的教导和“忠信”的诗歌都显明作为一个基督徒,需要时刻警醒。而不是似乎因着耶稣基督的代赎,因着持守了宗教仪式而以为自己已稳操天堂的入门券。

    历程中的安慰与盼望

    行走在如此艰难的天路上的天路客,从哪里得着安慰与盼望呢?从书中我们看到“基督徒”是从他随身携带的那本书,也就是圣经中得到安慰与盼望。此外,他还用这本书上的真理坚固自己和同伴,揭穿假信徒。他也从同伴和好朋友那得到安慰与盼望,劝勉和指引。“传道者”为给他讲明真理,“释道者”给他辨明律法与救恩,“虔诚”、“远见”、“仁爱”盛情款待他、坚固他,“牧人”在快乐群山接待他,劝勉他。最重要的,耶稣基督就是他们历程中的安慰与盼望,祂替他们背负了所有的罪债,将自己的义袍披在他们身上,这是安慰与盼望的根基。

    当他们来到天城,站在天门前。今世的劳苦结束了,当打的仗他们已打,当跑的路他们也跑完了,迎接他们的是极重无比的荣耀和热情的欢迎!以及神永远的同在!

    这是每个基督徒所盼望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路历程》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lp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