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瑜伽教陪课,跟一个学员聊天,很利索一姑娘,她除了教陪课还报了产后修复的私教课程,一直以为她的孩子在身边,便聊起了孩子。
才知道她的孩子刚一岁,已经被奶奶带回了老家湖南半年多了,而且孩子的奶奶身体并不好,带孩子也有点吃力。
心里很替她难过,不想孩子么?教陪课差不多一万一期,私教课更贵,看得出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差,看谈吐教育程度也不低,为何孩子的成长这么忽略?
她的情况应该不是个例,甚至很多高知家庭也是一样,生而不教,生完的孩子过了产假往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怀里一丢,潇洒自在,该工作工作,该玩儿玩玩儿。
心理学中讲幼儿时期最重要的关系的建立是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可以使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
如今社会的现实是社会把所有孩子成长的包袱都甩给了家庭,家庭中又以母亲为主,但现实又是“母亲抱起了孩子撑不起家庭,撑起了家庭缺必须当下孩子”,很多夫妻在生完娃儿,休完产假后选择直接送孩子回老家,两夫妻在外全力打拼,就像上面的那位学员。
但在此我还是想呼吁他们如果有办法还是将孩子带在身边,或者我并不觉得父亲或者母亲牺牲三年的光阴来全心陪伴孩子长到三岁。
不要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不要再过几年后你有能力接回他们时,他们的脑海里压根没有爸爸妈妈的概念,这时候你再想拿血缘说事恐怕已经晚了。
再小的孩子也有觉知,都要把他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去尊重,不要说什么那么小他懂什么,她什么都懂,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在妈妈一进房间时就可以准确的捕捉到妈妈的味道,再长大一点他就会准确的分辨妈妈的声音,所以我别再说孩子小不懂,只要有人带大就好。
再一个就是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初为人母的母亲母性光环强烈,对孩子的爱溢于言表,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不单单是喂奶换尿片,会情不自禁的告诉宝宝很多你为他做的事情,这无形中也是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可不具备这种光环。
在母亲与孩子的沟通中,孩子会做好语言方面的储备,等词汇和句子都准备好了,一旦到了会讲话的都月龄,那便像开闸的水一样,啥啥都会说了,将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会好太多。
孩子是自己生的,生便要负起做父母的责任,陪伴无疑是最大的责任和爱,缺失了前三年的陪伴未来花几倍于此的时间和精力都很难再有这三年的成效大,珍惜孩子的小时候,将他们抱在怀里听他们第一次喊爸爸妈妈,看他们迈第一步,陪着他们慢慢长大,只有短短的几年,对年轻的父母来说也是另样的成长,如此重要又如此不可或缺,为什么不去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