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东坡的名声

苏东坡的名声

作者: Taylor09 | 来源:发表于2020-11-28 17:27 被阅读0次

苏东坡的名声大,和当时的王安石皆是北宋的大拿。名声大,因为他的性格豁达乐观,为人所推崇。因为他爱民惜民,地方工程做的贴合民意。也因为他没有官架子,乐于和普通百姓打成一块。他为人公正无私,是别人家的孩子。遭遇乌台诗案后,依旧能乐光从容的面对,这种心胸是常人所不能比的。

苏东坡的名声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绘画、诗词领域的造诣,而不是政治能力的彰显。他和王安石的论争,不论谁输谁赢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改革最终没能够贯彻下去,北宋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当时宋朝的国力,从对西夏的用兵胜负就能看出来,这是事实所证明的。而苏东坡从眼前的的利益出发,以极大损害了百姓的正常利益为依据,认为改革是乱政之举。其实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会遭遇诸多的阻碍和反对声的,因为改革好比对一个人进行脱胎换骨式的的改造,没有不适是不可能的。王安石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提出了“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他的改革勇气和魄力是超乎常人的,也彰显了他高人一筹的政治才干。

因而相比之下,苏东坡的政治能力属一般。他的名声大,因为他对“文人画”派的开创,他的“以诗入词”和别开生面。 尤其是词作内容朴实真切,极易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一个文人,他喜爱读书,接触了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广泛涉猎佛学和道家文化,对医学和印度的瑜伽都有过尝试。加上为人洒脱不羁,自然流露出一种名士的风流。他确实具备以诗为文的才气,所以词风带有一种豪放的气息。

苏东坡的名声,也得益于他博爱、忠君、爱民的人格魅力。人们的爱戴和传颂人,让他才气多少被夸大化了。在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中,描写的便是一个有血有肉、活脱脱的才子形象。只不过他的经历和他的词作,让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那样一个崇尚科举和诗词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自然更愿意去了解熟知这样一个才子。

苏东坡的成长与早慧,得益于父亲苏洵的悉心教导。少年时期的他并没有“孔融让梨” 的佳话,却又着非常崇高的志向。因为仕途的不畅,苏轼几度被贬。可每次都能乐观豁达的看待,甚至以田间的劳作为乐,表现出一种脱俗不羁的处世态度。

在林语堂的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与弟弟苏辙的交谈,还是对待妻子的言语,都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淡的世俗情怀。正是因为这种平易的情怀,可以看出他无意于政治官场中的升迁和权力追求,无意于如王安石那般对伟大成就的执着和热衷。
所以,苏东坡的名声,归根到底是当时百姓给予的。

相关文章

  • 苏东坡的名声

    苏东坡的名声大,和当时的王安石皆是北宋的大拿。名声大,因为他的性格豁达乐观,为人所推崇。因为他爱民惜民,地方工程做...

  • 北宋时期的两位大拿,王安石和苏轼,谁的名声更大?

    北宋时期,王安石与苏东坡谁的名声大? 什么是“名声”? 名声是社会上流传的对某人的评价。 “名声大”就是指这个人为...

  •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做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

    为你读诗,看到这段文字,喜爱至极。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名声已经达到巅峰...

  • 文化苦旅—黄州突围

    苏东坡的才气终究抵不过小人的妒忌与暗算 中国的独特国情:神宗皇帝注重社会名声,在舆论的风向下,在没有理性法庭的情况...

  • 名声

    孔夫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 病者,担心也。 这句话意思就是,君子担心...

  • 名声

    #暮鼓唤回苦海梦迷人#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大意】 一个喜欢夸耀自己名声的人,...

  • 名声

    名声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我们都看得见 越是透明 越是华丽 名声是一颗犯罪的药丸 如果碰巧吞下 难以抵抗 只有沉迷 名...

  • 名声

    看吧 连大海也会发怒 逃出它的好名声

  • 名声

    人在江湖,就是为了出名。有的人为了名,出卖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有的人为了名,背叛了国家;有的人为了名,抛弃了...

  • 名声

    有的人,活着,人们看着他象个影子。有的人,死了,人们却总能记起他的音容相貌。 春天的风,吹绿了原野,唤醒了花开,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的名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qc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