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王安石与苏东坡谁的名声大?
什么是“名声”?
名声是社会上流传的对某人的评价。
“名声大”就是指这个人为更多的人所共知,大家都可以对他做出评价。所以名声的大小是以知道这个人的多少来决定的,而并非是指“名声好”、“名声坏”。
名声又分为“当世名声”和“后世名声”,所谓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就是把名声分为两部分来看待,“当世名声”是做人可以努力修正的,而“后世名声”就只能任人评说。
要问当世名声谁更大?
肯定是王安石。
古人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谋求天下人的福祉。在古人眼中看来,文学很重要,是一个人品行的一方面,但是对于仕途来说,对于为君王定四海的儒生来说,不过是“末技”尔。
只有南北朝、晚唐、南宋末、晚明等等这些国家衰落、朝廷腐败的时期,才会涌现大量不谙政事,不计民生的“纯文学”,浮华奇巧,却颓靡堕志。
在一个正常的、向上的政权气象之中,文学只是作为政治的一种辅助工具,甚至被认为只要用来表达清楚意思,传达政令明晰就可以了。特别是作为北宋新儒家的发端,“王学”的创始人王安石,在年轻的时候对承袭晚唐李商隐的“西昆体”深恶痛绝。
王安石除了改革失败,在做人、当官、文学等其他方面都是一个没有黑点的人。
他甘心为了改革弊政得罪一大帮朝廷皓首,也感动了一大批新进文人,追随他形成新党势力。而熙宁变法对北宋的朝纲、民生、军事各个方面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不论是追随者,还是反对者,无疑对“王安石”这个名字不能再熟悉了。
正红是红,黑红也是红。王安石当时是真红。
虽然地位在皇权之下,但你要说当时的名声,王安石只怕还要更加如雷贯耳。
苏轼的才气不容置疑,但是他的豁达性格和年龄问题让他只能屈居在王安石之下。自从因为质疑新政被王安石排挤贬谪,苏轼除了“乌台诗案”和一些地方政绩,在仕途上的作为也就乏善可陈。
苏东坡的名声流传千年,得力于他多方面的才华和文艺创作。于词上开宗立派,于画上首创“文人画”,于书法也堪称大家,甚至在吃货人设上也立住了——这就是和王安石纯高层路线的区别——苏东坡的名声既有高层肯定,又与底层老百姓的追捧密切相关。
而王安石被认为是北宋急剧衰败的祸根——总不能把问题归罪于皇帝身上吧。再加上党争剧烈反复,时不时就要把这位新党党魁拿出来批斗。事关政治,老百姓不清楚也不敢多言,所以他的传奇色彩和苏东坡那种超然物外的仕途隐者精神就无法相比。
这就是造成后世名声区别的根本原因——政治斗争是残酷的,甚至可能因为今天的需要再把你拿出来鞭尸,两千年前的孔子不也在上个世纪被重新批斗了吗?
而苏轼正因为政治参与不深,只是皮里阳秋地说些不合时宜的谏言,然后就被驱离政治中心,反而因祸得福,在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传说和人气,成就了如今追赶李白、杜甫的名声。
在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名气绝对是在苏东坡之上的。
王安石玩的政治,比苏东坡高端太多,这是官声。
王安石的半山体,是北宋诗歌中的第一,毫无争议。
王安石的政论文章,吊打苏门三大家,建议大家读读——这个其实还是政治视野问题。
王安石的思想,开创新儒家先河,那个时候二程一周,还未成型,朱熹更是天外之物。
苏东坡的官声也不错,但是大部分是地方政绩。
苏东坡的诗,也是数一数二,在黄庭坚、陆游前面,但是只能是老二。
苏东坡的书画,那是无可争议的高手。
苏东坡对文学史、诗词史最大的贡献,就是突破了词牌选题的局限,“以诗入词”,让词牌真正成为能和诗歌抗衡的文体。
再加上各种民间传说、戏说,苏东坡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角色。
而王安石的文学艺术成就,则被他的政治成就所掩盖。虽然在当时名声比苏东坡更大,但是你要是当面奉承他是“诗人”,他是会觉得丢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