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一提到信仰,我们中国人就会马上联想到马克思主义。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却是另外一回事儿。
尽管,我们都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我们坚定地拥护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信唯物主义。然而,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去相信一些其他的东西。
信仰与世界观
信仰,并非一定意味着相信神灵。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这些被称为“世界观”。
一个人的信仰与世界观,只有一小部分属于意识层面。而更大的一部分是以潜意识的形式存在。
信仰的来源
人的信仰和世界观对人行为的影响非常大,既然如此,那研究明白信仰的来源也至为重要。但这个问题很复杂,有几点格外重要。
-
信仰来自文化环境。
欧洲人大概认为上帝应该是白人,而非洲人则相信上帝是黑人。
** 我们通常很容易接纳周围人的信仰,并把口耳相传过的东西视为真理。** -
信仰来自家庭环境。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是我们信仰的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
** 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
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信仰与童年经历
在心理学上,我们总是强调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人心理的重要影响,这种强调很必要。正如有本书《中毒的父母》,就深刻的剖析了这两者之间重要的联系。
斯科特表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
孩子对所谓神性的了解,往往来自父母的人性——父母充满爱心,悲天悯人,孩子们就会相信上帝充满爱心,普渡众生。假如父母言而无信,睚眦必报,孩子成年后就会感觉世界充满邪恶。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戒心和敌意。
如何建立“大宇宙观”
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增进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突破自身界限,拓宽领域,那我们的世界观将不仅仅局限于“小宇宙”,而是真正迈向“大宇宙”的行列。
如此,我们便可尽量的摆脱,童年时期不良的环境,对我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无论我们是否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的世界观在面向大宇宙的时候,都是显得格外渺小的。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观。我们走出去,看得更多,思考更多,便有可能突破之前的局限,实现心智的成熟。
信仰与科学
心智的成熟,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大宇宙的历程。从本质上说,这一阶段就是不断前进的求知之路。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主旨之一,就是探讨增加认知、扩大视野的意义。
然而,我们更容易保持现状,狭隘的人生观很难被抛弃。
如何走向心智成熟之路呢?
我们应该对过去的信仰提出疑问,主动探索陌生领域,挑战某些久被视为真理的结论。只有怀疑和挑战,才能使我们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
为此,我们必须从科学起步,别无他途。我们应该逐步以科学的信仰来代替父母的信仰,向小宇宙法则提出挑战。
那么如何更新人生观和世界观呢?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它以怀疑为基础,为了摆脱童年经验、文化教条、父母似是而非教导的“小宇宙”,我们必须怀疑自以为了解的一切。
对塑造世界观而言,科学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其他任何信仰都更为进步。
-
凯茜的案例
凯茜用不断祷告的方式,来减少自认为不良的性幻想。她对天主教会极为虔诚,却从来都缺乏独立的思考。她的婚姻不幸,生活一团乱,她总是怀有深深的恐惧感。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母亲的霸道权威和父亲的不闻不问。借着宗教的形式,凯茜的心灵受到了禁锢。
直到凯茜抛弃宗教信仰,她才收获了独立的人格和心智的成熟。
具有怀疑一切的态度,我们就会意识到,笃信上帝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信仰上帝,容易使我们更加教条。 -
马西娅的案例
马西娅患有忧郁症。她对生活环境没有怨言,但整日闷闷不乐。她总是穿着不大合身的衣服,衣服色彩也很单调。
马西娅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她自己也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
但马西娅就是不能提起精神。她父母坚决的否定宗教,最初马西娅也是认同的。她自称是个无神论者,坚信人类只要摆脱神灵的束缚,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她的梦境却经常出现宗教符号。
显而易见,她的潜意识里存在着渴望宗教的成分。当她极力否定自己的潜意识的时候,她对什么都无精打采。直到有一天,她不再拼命否定,而是试着去接受,没想到竟然越来越有活力了,连衣着也有了色彩。
这个案例,与前者截然相反,但也同样值得人深思。也就是说,宗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斯科特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相信,你读到这里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一番思考。 -
特德的案例
这个案例与前两者都不同,尽管也是关于宗教信仰,但特德总是以一种双重标准去评价事情。
遇到不幸,特德便归罪于上帝,抱怨这个世界叫人难以忍受。遇到奇迹般的好事,他却总认为是运气。
当特德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开始改变自己——留心周围美好的事物,不仅聚焦黑暗,也开始关注光明。
通过持续的心理治疗,特德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他开始有勇气去承认自己对生命和上帝的热爱。
信仰何去何从?——婴儿与洗澡水
信仰上帝是否是一种心理病态?
从上述三个案例可以看出,答案各不相同。
-
案例一是肯定的。凯茜只有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才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案例二否定的。对于马西娅,认同自己的信仰,才能脱离童年时狭隘的小宇宙。
-
案例三,我们可以知道特德的心灵重焕生机,这与找到宗教信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要想直接肯定,或否定,又有些偏颇。
以上,我们若是一味的肯定,那永远也不会有更大的突破。若我们一味地摒弃和排斥,那我们便会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信仰是否可靠,用科学去否定,也易流于教条主义。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的原因,还在于**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
**
可以说,信仰本身对错并不重要,我们对于信仰的态度才更为关键。
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
斯科特申明: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科学本身很容易成为一种文化偶像,我们亦应保持怀疑的态度。
我们的心智可能很成熟,成熟到足以摆脱对上帝的信仰,与此同时,我们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即接受宗教信仰。
感悟
信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接受的教育,其实也在不断地刷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我们最初都是通过别人告诉我们的结论来生活,直到某一天我们碰壁,才知道,那些经验是别人的世界观。而我们的生活,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虽然,我们都不喜欢当傀儡,但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生活,确实更为容易。我们是想过容易的生活,还是想要的生活呢?若想自由,便需努力突破自身的局限。怀疑一切,才有可能找到我们最终向往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一生,都在思考: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将怎样生活?尽管,这很难,但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信仰,永远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以上,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的第三篇读后解析。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心理学著作,我将每篇一章,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希望你会喜欢。
更多文章,请点击《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领读(目录)
文|升腾的信徒
网友评论
不介意你在我的文章下面写文章
你的诚意让我感动。你的认真阅读是我继续认真创作的动力。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