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看了壹心理的《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虽不知道该怎样拆解,但也想试着写写。
整个听书稿花了挺长时间去看的,看得过程中因觉得有些地方还很有瑕疵,语句也有些不顺,所以一度有些想要放弃不看的念头存在。
但转念一想,既然能被选为上稿作品,肯定有其特别之处,既抱着学习的心理,那就好好读下去。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也确是如此,能感受得出作者是真的特别用心并且吸收了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整个文稿在大的逻辑结构上运用得特别合理,且举到的例子大多也能让人很好的区分理解。
好了,话不多说,直接开始拆解吧
1.
在看文稿之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张如何想到又做到的思维导图,导图以递进法用层层深入的三个论点为我们展现了整本书的核心内容,而每个论点又分为两到三个小论点作为深入内容。
先不说具体内容如何,至少这张思维导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能完全明白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所带来的思考是,我们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应该去考虑一下这份思维导图是否能让人简单明了的看懂,且这份思维导图就算单独拧出来也能让人一眼就能明白书的重点内容。如果能做到这一步,我想就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思维导图了。
而做到这一步的思维导图,不单单是给读者看,其实对于作者自己也是有很大的好处,有一份简单明了的思维导图,在接下来的写稿中只要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向不断去深入内容就好了。
2.
思维导图看完了,接下来理理整篇听书稿的结构。
整篇听书稿很简单的分为了5个部分,分别用1,2,3,4,5来区分,第一部分是引题、破题及介绍读者,第二三四部分则是主要正文内容,第五部分是全文回顾以及论点总结。从弘丹老师讲得课里可以知道大多的听书稿或拆解稿都是这样的行文结构,所以不过多描述,直接进入全文的拆解理解。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点,通过普适性的描述引发读者渴望改变的内心,然后引出《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详解此书能收获的重点以及作者的实力,最后再总结性的说出本次听书稿所写内容的逻辑顺序。
1.引题,主要写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想要去改变一些什么,比如下班后的慵懒、休闲时想充充电,比如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让自己健健康康,比如想要戒掉手机上瘾的习惯之类。反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希望去改变的事,说出来能引起读者关注及引发读者渴望改变然后继续往下读。能做到这一点才能破题,吸引读者,
而其中核心我认为是痛点,如何找到读者的痛点。且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最近常听到的普适性,你说的问题,要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例如戒掉手机上瘾的习惯,这是当下众多人都有的痛处,如果你换成戒掉游戏上瘾或是什么上瘾,相对来说就差很多,只有尽可能引发更多人的共鸣才能让自己的破题做得更好。
但是怎么去挖出及抓住痛点,没有一定的经验真的很难做到,但我们做不好不代表大神们做不好。去关注一些观点类情感类的公众大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算没有找到相似的痛点,在阅览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找到灵感,或者看看一些其他优秀平台的听书稿是如何破题的。
2.总结今天解读的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文稿中作者在引出读者想要改变的痛点后,直接以问句的方式带入,
有什么样的方法能让我们有效进行改变?
这个句式不仅能很好的承接上段,并且通过这个问句吊起了读者对于改变的兴趣点,即是先抛出我们想改变什么,然后如何改变,在接下来的解读中会让你有所收获云云。整段也是直接点出重点,作者将我们想要改变的行为分为三种,然后对每种行为作出可供实践的改变方法,并且辅以案例,像是直接给我们画了一个路线图,这样的方式相信听完之后你就觉得觉得改变很简单。
其实就是简单的告诉读者,书里主要分为几个论点,这几个论点结合案例会描绘出一张改变路线图,然后我们按照路线走,就可以轻松改变。
这一段个人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改变路线图这个比喻,相当于给了读者一个画面感。你是看着文字去寻找终点容易,还是按照路线图去寻找终点容易,毫无疑问肯定是路线图。
说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百度地图这类电子地图的出现,在十几年前还没兴起智能手机以及高速公路并不多的时候,我们跑长途是怎么样的呢?是靠我们的以往的记忆以及问路人,通过记忆里的城镇节点以及到当地后路人说出来的方向去行走,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徒生许多波折,还得时常顾虑方向是否正确,所以走错路是常有的事。而之后有了智能手机和地图导航之后,就没有那么多波折了,这就是因为地图导航给了我们一个画面以及正确的引向,只要跟着走就好,且内心完全无需顾虑方向会不会有错,只要你开始导航的时候没错。
或者更简单一点,有一处很美丽的风景,有人向你描述和你直接看到,两者相比,哪一个会让你对此处风景理解更深?
3.这部分则是对于本书作者的介绍,等于是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成果,所以作者写的书也能让我们获得成果。这段话觉得运用的好的两个点是,第一借用了其他名人效应,影响力之父,光是头衔就觉得很厉害,这样的人都夸作者那作者肯定十分厉害,而后讲述作者所取得的成功,无论是做什么都做到各领域优秀,被誉为做什么都能成功的人。谁不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作者做到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4.用事不宜迟,马上来学习具体内容一话,直接把方向从作者引到书籍上,并通过此一大段落详细讲明了这本书将被拆解为三部分,并且文章逻辑是先告诉我们大脑的思维逻辑特点,怎样利用这些特点做出改变,然后告诉我们怎样李荣自我意识的力量做出改变,最后,再来看看这些话如何用到实际场景中。
其实关于这一段话的描述,虽能表达内容,但如果能有更顺以及逻辑化的词句来表达可能会更好,现在的虽然也很顺,但总感觉有些“低劣”,如何在口语化的基础上让文字变得更“高大上”,像个专家说的话,我觉得这也是往后自身需要提升的一个点。如何做到这一点,自认为文笔用词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好啦,第一部分有点啰嗦,讲得感觉比原作者还多,接下来就开始讲正文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对应思维导图的第一项,利用大脑思维特别做出改变。而在这一项里又细分了三个小项来讲解,分别为极度容易、行为转化习惯、致命吸引三点。
极度容易:这一部分的主要结构是先告诉我们大脑倾向于更简单的事,越简单,我们就越容易坚持,这就是极度容易的概念。而后讲明想要做好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让这件事变得简单,消除阻碍。如何消除阻碍又提到了三个方法,控制环境、限制选择范围,创造路线图。最后通过解析Keep健身APP分别形象的说明了这三个方法。
因为我也在Keep做运动,所以对于这一步的理解结合APP来看,感觉特别的贴切,这一点也特别佩服作者。如果常规不管是讲故事或者什么案例其实都难以将这个三个方法很好的解释出来,但用一个APP代表就能讲的很清楚。
首先作者抛出一个问题并且做了自问自答,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Keep,因为它操作特别简单无需动脑,这也就是极度容易,刚好跟作者本章节要讲的内容很好结合。而后分别从Keep的三个层面讲解了极度简单的三个实践方法。
首先是控制环境,如果你要健身,打开Keep,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讨论健身的内容,图片视频也都是与此相关,那么这样的一个环境给到我们的感觉就是有很多人在作者跟我同样的事情,在这里可以看到印证,可以找到一起努力的人,跟这群人一起其实健身也是可以做下去的事情。
其实这就跟我为什么要找写作训练营,参加学习一样的道理,拿青橙学院来说,在这里全部都是志同道合想要学习写作的朋友,当看到别人努力的在写东西发东西的时候,等于给自己照了一面镜子,也会促使自己努力的学习写作,同时这里还有名师指点以及学习榜样,可以学到很多更系统化的知识,而且当听到有人过稿,有人成为优秀学员,有人被表扬时,那么内心也会有一些悸动,冒出那个人也可以是我这样的想法,从而也能促使我更用心的去学习。而这一切的在自学中是没法得到的,这就是一个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曾经接触过很多商业人士,听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挤进什么样的圈子,人是社区生物,人是会被相互感染的。如果在一个特别积极的环境里,如果身边所有人都激情百倍的呐喊我要成功然后拼命努力时,身为圈子里的你肯定也会受感染并一起动起来,如若不然,那你只能渐渐地被剔除出这个圈子。
而后是限制选择范围,关于这一点,如果拿商业推销来说,可能会更好一些。比方说我前身是做室内设计的,我们给客户方案以及选择材料时从来不会一大版给到他,而是只给到最多三到五款样式。不是我们不愿意给多,而是给的多了对客户也好,对我们也好,都是一种负担。客户因为是行外人所以对于颜色搭配阿材料选择阿其实是半知不解的,如果给到太多选择,客户可能会在这其中纠结很久都选择不下来,或者就算选择了也不一定是适合客户想要风格的,而如果选到不适合风格的要了做出来效果不行,为什么不要设计师又得要给客户不断解释,这样时间成本就全部浪费掉了,而且极度的费脑费力。所以在一定的专业性内,限制选择范围可以让我们更简单更高效的做好选择,这也应和极度简单的要旨。
最后则是创造路线图,文中作者是用了Keep里的视频做例子,Keep里的视频都会为我们规划好一个训练方向,主题以及运动过程,只需要无脑的跟着做就好了,从各方面考虑都很到位,这样去行事肯定就比之前要简单很多,就像前文中所说到的百度地图的例子。就算用写作来做比喻也是一样,给到你一篇结构让你填充内容丰富简单,还是给到你一个选题让你如何去更好的展现简单,不用想肯定都知道有结构的基础上写作会更为简单。
行为转化习惯:这一点其实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就像常听到的21天就可以形成一个习惯之类的。其实这也是确实有效的方法。在文中作者主要踢了两个细分方向,一个是行动在前,一个是反复铭记。
行动在前,简单来说就是先走出第一步,做了再说。作者用每天背10哥单词这样一个例子来为我们讲解,并且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分析了先做再说和先想再做的区别。(但这一点作者似乎处理得并不算好,我是反复读了俩三遍之后才get到这一段的意思,我觉得听书稿就是节约读者时间,让其可以更简单高效的吸收知识,所以如果听书稿的段落不能做到简单易懂的话,其实就并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稿子,光读都得俩三次才理解,更何况读者大部分都是用听的。)
说回原话,作者在这一点上的知识点感觉还是干货满满的,大脑其实不是因为你想到了才去给你定性一件事的完成,而是你做到了才会让大脑受到信息你完成了这件事。还是拿背十个单词做例子,你今天先去背诵了十个单词,那么大脑就会受到信息,并给到身体信号,你是一个可以背完十个单词的人,这样之后你再坚持做一件事就相对简单很多了。反之如果你只是想自己能每天背十个单词,然后再去做,那么就有可能在脑海里形成拖沓延时的自我认识,也就是拖延症啦。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是感触蛮大的,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拖延的人,经常接到要写的稿子的时候,内心里知道这个稿子必须要写,并且这个稿子越早写越好,但在行动上还是慢慢悠悠觉得时间还很多,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就是拖阿拖,拖到DDL快到了的时候才会突然醒悟,又火急火燎的赶稿子。反之我也试过早完成,就是当接下来一篇稿子的时候,不要管自己怎么想,按照要求先坐下,开始找资料开始构思结构开始打字,然后慢慢地我就会发现事情已经完成了,而且我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把这篇稿子继续优化做得更好。这样写出来的稿子质量和DDL快到时赶出来的稿子质量是有很大差别的。
说完行动在前,之后就是反复铭记,这一点同样是先就反复铭记做出解释,当我们反复做一件事的时候,大脑就会铭记这个行为。
而后对于此论点给出解释以及比喻,在这里开篇引用了影响力之父说的一句话,模式化的行为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用这样的名人名句可以很好的加重此论点的权威性,并且也是开篇很好的引用句。之后作者则以编码来比喻大脑反应,就像编码一样,我们输入代码,它就会做出相应反应。当我们重复做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也就会慢慢习惯这件事并指挥身体做出反应。不断的重复,也就变成了习惯。
最近因为加入了青橙学院所以我有了坚持早起的习惯,在加入之前我是完全没想到自己是可以坚持早起的,因为平常是那种就算有重要的事情也要赖床到快到点了才起床,而且还是这之前叫都叫不醒的那种。但自从坚持早起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真的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从开始的艰难强迫自己早起,到后来就算没有闹钟,到五点半也会自动醒来,并且精神状态也会特别好。所以想要养成一个习惯,反复重复要一定是可行的。
但在此论点之外,还想加一点,那就是在坚持重复的这段时间内,找到我们坚持重复的好处,这样才能让我们坚持下去。就比方说早起,我早起处理好所有事情之后,会发现我一天的时间特别空闲,可以接更多的工作,或者是悠哉的休息,而且精神状态也比早起之前要好太多了,这就是我早起的好处。
同时我也一直在坚持复盘,但关于复盘这一点,坚持了一个月,还是没有找到让我太大促动的好处,所以有时候在坚持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吃力,特别想要放弃。所以这也是我说一定要在坚持中找到自己的好处,才能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坚持做到。唉,我检查复盘的好处在哪里,暂未看到阿,但一定会多做些尝试,找到我自己复盘的风格。
好了,最后就是致命吸引,关于这一点其实就跟我说的坚持要找到好处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坚持。在文中作者也有说到,当大脑感觉到做某件事是有奖励的时候,行为就更容易坚持。
关于这个部分,作者则是直接拿了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识性问题提问引出观点: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吃巧克力,因为吃了巧克力大脑会喷发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让我们更快乐,所以也让我们愿意继续吃。
而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可以称之为一种奖励,合适的奖励对于改变行为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在这里作者也引出了俩个概念,快修和妙修。快修就是每做一件事都有一次奖励,秒修就是做很多次事然后得到奖励。
作者在简单介绍之后,则用自己喜欢读小说,但想要学习专业书为例子讲解。实际操作方法则是先用快修的方法,让自己每读多长时间专业书就奖励自己读一会小说书,两个时间不断循环,这个过程小说就是奖励,当我们能保持这种频率时,就可以慢慢从快修到妙修的过渡,即坚持很长一段时间的专业书学习,然后再用喜欢的小说书作为奖励,慢慢看长远,当专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们无论在考试还是为人处世时都会更加的游刃有余。这其实就是从追求物质欢愉到追求精神欢愉的一个 过渡转变。
但在这里,其实觉得作者用小说书和专业书做比喻不太恰当,自身观点,小说是比较容易沉迷且又费时间的一种文体,如果以此为奖励对于自制力不强的人来说,就有可能导致读着读着就更不愿意读专业书了。所以如果在案例上换个角度或做些升华,可能会更好。
到了这里第二部分的内容基本就完了,作者在最后的地方对文章做了一次总结,相应来说也让读者更好的吸收这一部分的内容。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对应思维导图的第二部分,主要拆分为阶梯模型、社交磁力和要事为先三个重点。
阶梯模型:在开篇作者就对阶梯模型做了解释,阶梯模型是什么,就是把梦想或者目标分割成可以简单完成的小步骤,就像是走楼梯一样,一步一级,慢慢走到自己的梦想面前。这样细分其实是因为有计划的列出行为步骤,专注于小步骤可以让人更容易坚持。
之后一段,作者则更深入一些讲解阶梯模型的实操方法,把阶梯模型设置为步骤、目标和梦想。梦想要比目标大,往往需要三个月以上才能完成,而目标就是完成梦想的路标,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将梦想拆分为数个一到三个月能完成的长期目标,再将长期目标拆分成一周到一个月可以完成的短期目标,最后再把短期目标拆分成不需一周就可以完成的小步骤,这样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去完成它了。
在这里,作者也用了一个名人里希、德赛来做案例,里希在上大学之前,为自己定的目标是让自己擅长社交能力,小步骤是和陌生人聊天,然后他通过通讯软件找陌生人聊天,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增加聊天时长,一步一步增加聊天难度,和陌生人聊天,和不同种族的人聊天,最后一步一步成为了功成名就的医生,并且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
关于这一点其实觉得作者解释的不算特别清楚,案例虽然也是贴合主题,但在内容优化上可以更贴近阶梯模型这个概念一些。
社交磁力:作者在开篇时以场景为我们带入,有没有观察过,委身在学校社团活动更容易完成相应作业,那是因为社群创造了社会纽带,让我们跟着一起做。关于这一点的理解,其实跟前文中说到的控制环境有些类似,所以就不做过多解说了。并且在这部分作者更多的运用的是理论知识,与读者之间的贴合度其实感觉有点差了。
要事当先:在生活中我们更容易完成快到截止日期的任务,这个其实跟快到DDL再写稿也有些类似,只有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对我们选择有很大影响的东西,我们才会更加容易坚持并且做到。
在这里作者抛出了一个论点,有截止日期的容易完成,那么没有截止日期的该怎么完成。比如说健康和学习,我们知道重要,但是没有截止日期,比如说未来和梦想,我们也知道重要,但是触不到摸不着没有实际的概念。
之后作者又以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寻找答案,老师和父母会问我们未来的梦想是什么,想要通过这种方法鼓励我们努力学习,那么这种方法有科学依据吗?有的。在此同时,作者则讲述了一个未来干预法的方法,让我们去把一件事定义为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未来的想象让我们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
并且在这里举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例子,让两组测试人员,一组看着自己现在的照片,一组看着自己处理后年老的照片,最后让他们决定每年为自己存多少钱,结论是看到年老照片的人存的普遍比另一组人多。并且又提到了《小狗钱钱》中的“梦想照片”的概念,其实就是所谓的“视觉化”,借助图片来思考虚拟的事物,让其更真实。
在我看来这或许更像是一种自我催眠法,比方说我想要五年后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那么我就得不断的去看那些畅销书作者的书、封面,并告诉自己未来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第三部分的结尾,同样是就这一部分的三个论点做了一次总结,让读者更好的get内容。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开篇就是用承上启下的方式来说,前面我们学到了什么,接下来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践。然后讲解了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和常见行为这三个概念,并依照案例就此做了详细讲解。
其实关于这部分,有些懵,因为前面二三部分虽说是利润知识,其实也有更实际方法结合,所以作者将第三部分定义为方法论是否正确,这样的写法会让我觉得跟前面有些冲突,而且第四部分的内容重点就只是三种行为模式,相对来说含金量会少很多。如果第四部分也定义为理论+方法论的方式是否会更好一些?
由此也有了些想法,之后自己在写稿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的是三个重点的提炼要层层递进或相互并列并且都要具备一定的含金量,这样才算是合适的正文内容。
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则是对整篇听书稿做了一个大的回顾总结,并且抛出一个问题,听完书之后,怎么去做,用到上面的方法去实践吧。
总结:
全文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整个梳理下来,整本书的模式基本就是123的结构,1是引题破题引入正文,2是正文内容,3是对正文内容回顾。然后正文部分每个小的段落也是一样用的123的结构,引题解释+案例解释+最后总结。看完整篇书稿,觉得作者最大需要提升的地方一是细节部分的雕琢,让小部分的逻辑更顺,特别是理论点与案例的结合,其实案例都特别的应和论点,但因为作者写法上的一些失误导致与论点产生了分离感。第二是无论整篇总结还是小段落总结都只是带人回顾内容,如果在其中能加入到自己的理解和论据,可能会让整篇文章变得更生动。就像是家常小吃炒肉为什么 要选择青色+红色辣椒结合,因为添加一些红色会让整盘菜的色系看着更立体好看。
感觉对于这本书的知识点有了一些自己的收获,并且在拆解过程中对于作者写得好的和有待提升的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个挺不错的输出方式。虽然写的字有点多有点啰嗦,且又不知道是否说到重点了,但之后慢慢调整,继续拆解更多的稿子并做好输出,让自己能吸收众家之长,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