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这个小男孩,是在他奶奶的牌局上,白白净净、微胖,正很安静地倚靠在奶奶大腿上看她打牌,看着挺可爱,我过去逗他,他看了我一眼,然后眼睛又回到了热闹的牌桌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773/d4740279ef689a31.jpg)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眼神!讨厌我打扰他观战?还是对我这个陌生人不敢兴趣?还是看打牌太有趣了不能分身神?还是“我知道你逗了我”仅此而已。不管他是几个意思,反正我觉得特没意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773/1bd6a02be94f85ef.jpg)
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奶奶的一位牌友发现他坐在水泥地上,湿漉漉的,赶紧叫他奶奶看看是不是屙尿了。他被奶奶一把拎了起来,顿时周围臭熏熏的,大家赶紧把牌桌往旁边挪了挪。他奶奶给他擦了屁股清理现场后,继续投入到牌局中,任他一个人耍。我看他穿着开裆裤,想着这小孩刚刚怎么一声不吭地坐在自己的屎尿上,到底坐了多久?也太老实了吧!!
他外号叫“矮冬瓜”,才刚满两岁,后来,听婆婆说,矮冬瓜的爸妈都不管他了,断奶后就放在家里奶奶带,而且他爸妈不仅不给一分钱,不给买一件衣裳,平时连个关心问候的电话也没有。反而,他爸妈回到家有时候还会找矮冬瓜的奶奶要钱花。
难怪矮冬瓜那么“懂事”,不吵不闹的,那么安静那么乖!一个被自己的爸妈不管不理的孩子,又有什么希望去撒娇淘气,他对表达正常需求,似乎都心灰意冷了,而且,以成了种习惯。
在他自己家的时候,他开火火兔儿歌机开了老半天都没反应,然后,正要准备放弃,他爷爷伸出了援助之手,听到终于有响声了,终于松了口气;他想摁那个识物图标,可它挂得太高了,试了好几次都够不着正要放弃呢,我过去给他摁,听到里面一个个传来“香蕉、苹果、汽车……”的读音,他终于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微笑;和我一同过去他家的小男孩抢了他正玩得起劲的小锣鼓,他就怅然若失地静静地坐着,然后去找其他玩具了。“你咋不去抢回来,或跟他一起玩呢?!”我都有点气愤了哦。
“真是个懂事的乖小孩!”周围邻居们都这么说,而我却有点可怜矮冬瓜了,因为他不是个正常的两岁小孩,是个受伤的小孩。
这种心理伤害,如果不及时抚慰,就逐渐地养成了一个人的习惯,慢慢地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如果小时候自己的欲求、呼喊没有回应,甚至被否决,那么,长大后,这个人就不再和周围的人链接互动了,因为“没人会搭理我的”。
尤其是对于一些情感上的需求,因为他形成这样的观念,整个人就会变得缺乏活力,看上去很冷漠,因为这是靠他自己一个人无法get到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另外,成年人的世界中,你周围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绝不会向他人求助,而且,在向你求助的时候,说话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会惹你不高兴,生怕你会拒绝,尽管在你看来你们之间的关系足以当仁不让地帮忙。
又到春运抢票时,一亲戚由于担着班主任的活儿到期末了也忙得不可开交,为防错过放票时间,她在微信上发了好几段语音给我,请我帮她抢票,先是问我有没有时间(现在全职养胎的准妈妈一个,肯定有时间啦,她是知道的,但她还是需要跟我确认),然后尴尬地问我能不能在手机上帮忙抢票,那语气听着可抱歉了,并且还强调什么时候会把钱转账给我等等。
并不是说,这些长大的行为表现都必然是从小“懂事”的结果,但当一个小孩表现得太懂事了时,他的父母亲人不要轻易地将这种表现解释成“天生的”“没办法的”……应该反思,是不是对他不够有爱,这种爱不是说要为他花多少钱,就是在他哭他闹他笑的时候,给他一点互动,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照顾的,是值得被呵护的,然后再根据实际条件决定要不要满足他(因为确实有些小孩也是会无理取闹什么都想要)。
但对小小孩来说,能够做到抱抱他、亲亲他,对他多点陪伴和互动,他就不至于孤独到绝望,不至于让他陷入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懂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