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
荐书 | 认识你的内在小孩

荐书 | 认识你的内在小孩

作者: 兔姐不开门 | 来源:发表于2016-09-30 17:38 被阅读378次

    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个温柔不会暴怒的人,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我的印象,但结婚后有次和于先生吵架,居然气急败坏砸碎了一个玻璃杯(还是个很好看的玻璃杯),那天起,我第一次察觉到性格里暴烈的一面。

    老实说,那次砸东西像揭开了一个口子,口子里我窥见一个陌生的自己。我很想了解暴怒的根源是什么,于是陆续读了一些原生家庭、内在小孩、情感操控方面的书和文章,多少对自己的性格和情感模式有了些了解。今天推荐我在心灵成长领域读的第一本书《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作者张德芬在整本书里传达的重要思想,在我看来,是“照顾好你的内在小孩”,学会完全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并且让家人和爱人承担他们各自的喜怒哀乐。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内在小孩,童年的不开心经历和原生家庭(你和父母的家庭)的问题,会给这个内在小孩带来缺陷,很可惜,这个小孩并不会随着我们生理年龄的增加而长大,当我们遇到负面的人或事,所作出的“不理性”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在小孩的缺陷被触发。

    亲子关系

    “照顾好你的内在小孩“反映在亲子关系中,在作者看来,就是斩断父母过度的保护和操控,并让父母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负责。

    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斩断父母过度的保护和操控,谈何容易?一些控制欲强又爱面子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懦弱或反叛两种极端性格的孩子。随着孩子长大成人,控制的难度增加,这些父母有时候甚至会使用威胁、哭闹、切断经济来源甚至生病来夺回控制权。意志不坚定的孩子会因此产生忤逆和不孝的自责,继而又回归到过去的模式。

    我的父母比较开明,这实在是我的幸运。人生中大多数选择都是自己做出,他们基本上都很尊重并支持我。这种养育模式的好处,是我早早就明白“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出了问题抱怨别人。

    但我也有我的问题,就是对“被侵犯”这件事很敏感。我妈是个热心善良的人,非常爱我,但是界限感比较模糊。小时候经常不事先征得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东西送给别人;高中时期学习压力大,又有些少女心事什么的,所以睡前听歌成了我最大的放松,结果某天晚自习放学回家,发现我心爱的磁带都被她砸烂,因为她觉得我听歌就是没有认真学习... 这事当时对我伤害很大,和我妈大吵一架之后,一个月都不和她说话。磁带被砸了我只好听收音机(也是很悲惨…),有一天我妈进我房间,想要缓和一下气氛,我当时还是沉浸在愤怒里,当场摔了收音机(以暴制暴,明显的报复心理)。我妈也很伤心,哭着走了出去。

    现在写下这一段,只觉得很好笑,一个焦虑的青春期少女和一个焦虑的高中生母亲,用暴力代替沟通,两败俱伤。这种被侵犯的感觉,倒是在书里和作者找到了共鸣。

    我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只会忍气吞声或是激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会那么暴烈地回应那些侵犯我的人,就是因为我压抑了多年来我对母亲的愤怒。只要碰到相同的不尊重情况,我就会暴怒,把几十年的帐算在别人身上。更糟的是,由于不知道如何适当地回应对方的行为,我们通常会否定对方整个人,而不是针对他的行为作出回应。

    所以,作为儿女,我们的功课是学会温柔而坚定地对父母说不,赢得他们的尊重。父母也不能因为已是父母就停止成长,除了要学会适时放手,也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的内在小孩,不随便把负面的情绪投射给子女。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最大的冲突来自于我们期待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照顾好你的内在小孩”反映在亲密关系中,是学会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不期待另一半为它负责。

    前面提到的“原生家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同时它的优点和缺陷也会一并影响到我们与配偶组成的新家庭。我对这一点很认同,在和于先生起过几次争执之后,我静下心来回想,很意外地意识到,有些被激怒的原因和我的回应方式,竟然是在复制我妈妈的模式。这个意识让我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了最初的体会。

    当关系遇到障碍时,你也许会“看见”有些问题真的不是对方的错,而是自己从小的问题造成的,因为对方一句轻描淡写无心的话,触动了脆弱神经,这时你就爆发了,而对方更觉得委屈和莫名其妙。

    我们无法原谅的,其实不是那个人那件事,而是因他们产生的情绪让我们无法招架。当我们不愿意为自己的内在情绪负责,更不愿意去感受他们的时候,就会去责怪、怨恨那些为我们招来这些情绪的人,甚至是“转嫁”,把自己无法面对的痛苦,转嫁给别人,迁怒于人。这种应激模式,其实普遍存在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之中。


    张德芬在这本书里,用大量的篇幅讲述我们在关系之中负面情绪的真实来源,并鼓励读者去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接纳它的不完美,学会自己照顾它,而不依赖任何人。但是对于如何照顾,除了一直强调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就是提出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个人觉得还是没有得到更多答案。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父母,内心也有一个不完美的内在小孩,所以会把自身的需求以爱的名义投射给子女,以求得满足,但这些需求有时会变成子女的枷锁;作为儿女,我们要了解到这一点,试图去扩展父母的底线,毕竟有时候他们给我们的种种限制是出于惯性,而非真心阻止,我们还要从精神上完全独立,并赢得父母的尊重,从他们手中收回自己生命的自主权。

    亲密关系中,一些矛盾往往来自于内心负面情绪的投射,或是把“疗愈负面情绪”的责任全部寄托在另一半身上。每个人找寻另一半,都是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所以我们最初最容易被那些具有我们心中“理想父母”的特质的人所吸引,在这种关系中体会到满足和安全。而随着关系的深入,“理想父母”不再理想,这时矛盾产生,而我们要学会厘清这些矛盾来自何处,并学会和对方非暴力沟通。

    带着如何解决关系中矛盾的疑问,后来我又看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心得吧。

    总之,先斟满自己的杯子,再去照顾他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书 | 认识你的内在小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fr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