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人们是不是都怕麻烦?你的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如果加一句,人们其实也怕事情太容易,你还肯定吗?在你考虑的时间里,先来看一个故事:
1947年,速溶蛋糕粉问世,它的广告宣传语是“只需加水搅拌即可”。厂商认为自己的速溶蛋糕粉价格便宜,使用起来又简单方便,一定没有家庭主妇会不喜欢,结果却翻车了。
原来,因为速溶蛋糕粉太过省力,加水后搅拌一下就能做出的蛋糕,让主妇们不好意思说蛋糕是自己做的。后来厂商去掉了配料中的鸡蛋粉,制作时要亲手打入新鲜的鸡蛋才行。这样,主妇们重新获得了参与感和成就感,厂商也因此走出产品滞销的困境。
现在,你应该相信“人们不但怕麻烦,也怕太容易”的观点了吧。可为什么一开始的事实你会怀疑,现在却改变了认知,愿意相信了呢?
大师级“故事教练”丽萨·克龙,在她的新书《故事魔力》中这样解释:“赤裸裸的事实砸过来时,我们就会低头躲开。把这些事实包装成活灵活现的故事,我们就会被吸引过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97095/1c14d2a4aba4462f.jpg)
丽萨·克龙是美国著名写作指导兼演说家,在出版业、电视业工作了多年,也是纽约华纳兄弟电影、洛杉矶威秀电影等知名公司的故事顾问。她在《故事魔力》中通过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10个成功案例,总结出20个故事要点、26个故事工具,带我们用全新的故事视角看待世界。
丽萨·克龙并不否认故事是情景模拟,具有娱乐性,但同时她也为人们展示了故事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是事实的美颜滤镜,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现实中的难题。
故事是基本的生存工具
有一个专门针对男性的著名思想实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老妈和老婆同时掉入河中,到底该先救谁?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据说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在婚前就带老妈学会游泳,这样在婚后面临妻子的责难时,才可大义凛然地说出令妻子满意的“救你”!
男性婚后在老妈和老婆间做艰难抉择的事件并不鲜见,结婚前让老妈学会游泳的故事,无疑为类似的抉择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让男性在真正遭遇困难时,可以更从容不迫。
正如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所说:“故事是一种情景模拟,允许我们在幻想中亲身体验之前从没经历过的困境,同时我们自身的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只需要跟随故事,人们就可以体验某种事物能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并学会“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学习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97095/140e1f57f71aaf7e.jpg)
是的,说的就是生存!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自己现在是原始人类,然后我们发现了一些红色的果子,早就饿了的我们,看着让人垂涎欲滴的果子,却忍住没有去吃。原来,在想吃果子的瞬间,我们想到了部落的一个同伴,几天前就因为吃了一种不知名的红色果子,没多久就口吐白沫,抽搐而亡。
部落同伴的故事,在致命果子面前,救了我们一命,也救了所有人类,让人类能更好地生存,并世代繁衍。即便是现代,我们也从出生开始,就习惯用故事来理解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同时,故事还在时刻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毫不夸张地说,远远早于文字诞生的故事,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甚至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机制,或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
丽萨·克龙认为,人类从来都没有“创造”故事,只是“发现”了故事。除此之外,故事还有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化作用,值得人们特别关注。
故事是事实的美颜滤镜
有一个犹太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故事与事实的微妙关系:
生活在村庄里的“事实”非常不受人们欢迎,因为人们都觉得“事实”太过苍白、冰冷,让人害怕。于是可怜的“事实”小朋友,只好躲在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里,挨冻受饿。后来“故事”发现了可怜的“事实”,将“事实”带回家,给她吃饱了饭,又给她做了一身漂亮的大衣——用“故事”编织成的大衣。于是,“事实”穿着“故事”制成的大衣,再次回到村庄,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这个著名的犹太故事告诉我们:当事实穿上故事的外衣,会截然不同!
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一个叫“知识诅咒”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一旦知道某些事情,就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也知道,从而很难再从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97095/967507a6247343e3.jpg)
因此,丽萨·克龙认为,人们对于事实的抵触,更多是因为事实无法融入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同时,从生理习性上来说,人类也更愿意坚持熟悉的事物,抵制变化,就像前文提到过的不知名的红色果子,因为人类有天生抵制变化的本能,才避免了中毒,成功走到今天。
毫不夸张地讲,人们的观念被挑战时,对大脑而言,与身体上受到致命威胁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用事实去说服人们,便毫无悬念地遭到抵制。而能引发人们共情的故事,因能让人们间接体验到之前没有体验过的感受,更容易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就像前面的犹太故事中所讲述的那样,故事可以成为事实的外衣,让人们放下害怕和抵触的情绪。用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的原话:故事不是事实的对立面,而是将事实赋予人性、让事实平易近人的帮手。
就像美颜滤镜可以通过美白、磨皮、红润等效果,让视频博主与直播带货主播们的颜值大大提升,将更多路人转化成粉丝,从而实现流量变现。故事之于事实,也有类似的作用。
故事要与情绪形成好CP
如果有人向你介绍一部电影,说这是一个穷小子与一个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你会不会嗤之以鼻,感觉太滥俗?如果介绍的人,直接说出电影的名字是《泰坦尼克号》呢?你很大概率会说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
《泰坦尼克号》的本质就是穷小子和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但因为刚刚热恋的两个人,遇到了轮船撞上冰山沉沦的大灾难,穷小子要在两个“坏”选择中做出选择:要么牺牲爱人,自己活下来;要么牺牲自己,拯救爱人。
人们生活中要面临的选择,也不乏类似的情况,是选择前程,还是选择爱情?是选择金钱,还是选择道德?《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角,面对生命与爱情的两难,毅然选择了后者,感动了所有的观众。
为什么人们会感动?主要在于人们通过故事对穷小子的困境与选择感同身受,也就是产生了共情。现实中面对前程与爱情,选择后者的人,会将穷小子视为知己,选择前者的人,又有没有可能在后来泪流满面,梦想拥有重新选择的权利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97095/a6ebf1168624711c.jpg)
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引用认知神经学家劳里·努曼玛发表在某学术期刊上的观点:“讲故事是让人类产生共情的利器。”情绪是故事的好CP,因为情绪能让故事更具直击人心的力量,可以驱动故事更高效地传递观点,在我们与故事共情的同时,头脑中的认知也悄然随之改变,就像《泰坦尼克号》,能让我们相信爱情的伟大。
当然,虽然“情绪确实能让观点更容易被接受,但如果我们想成功说服他人相信某种观点,绝不是简单激发某种笼统的情绪就可以,而是要激起人们的某种特定情绪。”
比如以脆弱感为中心的故事,往往更能说服受众。用《故事魔力》中的话说:“无论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不是你自己,如果主人公承认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尽如人意,出了问题,你的受众就会想:‘哇!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想不到我们如此相像!’”从而让受众瞬间产生共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97095/73cc09796a9b628a.jpg)
除了让人们重新认识故事的强大“魔力”,丽萨·克龙在《故事魔力》中更为我们清晰阐述了许多故事创作的要点。不要说你不是作家,不是编剧,因此不需要去给别人讲故事。要知道,无论你是销售员,还是管理者,或者只是个想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全职宝妈,会讲故事,都会让你的客户、员工、领导和孩子,更愿意认同你的观点,让生活更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