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7年,一位叫今觉的和尚在翻看《王云五大辞典》时,看到书中有一副壮阔的“星云图”,注释写着:宇宙未形成之前,无数云雾状的星体结合,又大、又古老、又无际。
他非常欣赏这种浩大无边的境界,也希望自己能在黑暗中给人光明,于是把法号改为“星云“。
后来,“星云大师”成为了两岸三地,甚至是全球佛教届响当当的名字。
1951年,星云大师创作了一首《星云》的诗。
“夜晚,我爱天空点点明星,
白天,我爱天空飘飘白云;
无论什么夜晚,天空都会出现了星;
无论什么白天,天空总会飘浮着云。
星不怕黑暗,云不怕天阴;
点点的星,扩大了人生。
片片的云,象征着自由……”
二、
随着追随星云大师的弟子增多,需要修建一个更大的道场。于是星云大师同弟子们开始找地方。
本来看中了澄清湖一块地,在准备签约时,一位弟子说道:“澄清湖是观光胜地,我们在这里建庙,真是沾光,游客一定会顺道前来参观。”
星云大师听后,反而想到,他所希望创建的道场是吸引人专程去的,而不是别人沾光顺便去的。
于是果断放弃。
后来,因为一对夫妇卖地还债,求星云大师买下,说卖不出唯有自杀一条路,星云大师不忍心,买下了那块地。
但那块地偏僻荒凉,坡高沟深,信徒们一看现场,都忍不住说,这地不好,鬼都不会来。
星云大师答到:鬼不来没关系,佛来就好。
他说,自古名刹古寺都在山上,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开创一座佛教大丛林,让信众们专程前往拜谒呢?
有人到山上,看到寺庙里的泉水往外流,又说这地儿不好,水都往外流走了。
星云大师一听,这多好啊,他的一切践行理念就是要“给”,水往外流,就是给出去,真好!
于是,台湾有了后来香火旺盛的佛光山。
三、
1993年,传记作者符芝瑛,硬着头皮去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为星云大师立传。
她心不甘情不愿地想:“一个出家人的生活多枯燥,青灯古佛的,这样的人物传记怎么卖得出去啊。”
但一年多后,在美国西来寺,她选择了皈依。
正如她自己所言,被星云大师打败了,“因为星云大师把佛教人间化了。”他能让那些以前对佛教不了解,甚至是有很多误解的人,以非常自然而愉快的方式进入他的世界。
什么是佛教人间化?
星云大师说:“回想我童年出家,老师们都叫我们睡在地下,都说沙弥戒不可以睡卧高广大床,但令人不解的是,佛教为什么又要教人念佛,以求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富乐呢?现在一般社会人士都说‘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佛教为什么又要批评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呢?我们平时出门坐个公共汽车,也要花个几块钱,可是为什么佛教又要把金钱视为毒蛇呢?”
源于这样的思考,最终星云大师发展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把佛教落实到生活中,使之现代化,通俗化。
人间佛教不是把佛教俗化,而是“把佛法化入到人间”。
四、
2023年2月5日,星云大师在台湾圆寂,关于死亡,他早就平静等待,他说:
“我从小就有一个不在乎的想法,数十年的人生岁月,在死亡的边缘来回也走过多次,如:枪林弹雨中流亡、监狱的蒙难、心脏的开刀,四、五十年的糖尿病,两次中风,骨头跌断,抽筋剥皮……,这许多苦难,贫僧都不计较。”
他说,小时候,人家觉得他一无所有,其实他内心很富足,如今,外人觉得他什么都有了,其实只有他内心清楚,所有东西都不属于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他自认为“贫僧”。
而他弘扬的“三好”跟“四给”是寻常人都能受益的行事法则。
“三好“即是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
“四给”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五、
附上星云大师的极小部分语录吧。
1.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
2.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3.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
4.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心相交,静行致远。
5.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
6.现在中国人有个误区,以为挤垮了谁,超越了谁,就是比谁强,以这种逻辑在成长着。其实,一个真正的强者,不是摆平了多少人,而要看他能帮助多少人——能帮助别人,这是德,能帮到别人,这是能。有德、有能的才是强者。
7.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本份,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8.口袋没钱,心里没钱,轻松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有钱,劳累一辈子;口袋没钱,心里有钱,痛苦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没钱,快乐一辈子。
9.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
10.思想要国际化,生活要律仪化,语言要古典化,学习要现代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