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预防驻牙,前段时间带孩子们去一间著名的循证医学诊所做牙齿涂氟。
检查牙齿的时候,医生说孩子两侧有几颗牙齿有点脱矿,主要是因为平时清洁不到位。
在已经脱矿的情况下,接下来就很容易发生驻牙,所以早期涂氟频率要高一点,三个月来一次,后面可以调整为六个月一次。
涂氟很快就完成了,临走前,我跟医生确认,是靠近门牙的两颗大牙侧面有脱矿是吧?
我的本意是了解一下具体位置,以后好调整自己的刷牙方式,更加注意这个位置的清洁。医生说,你不用在意是哪几颗,坚持做好涂氟就没问题了。
听到这个答案我非常震惊,因为我觉得,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找到问题形成的根源,然后从根源上来解决问题吗?
涂氟可以保护牙齿,所以我们带孩子去涂氟,这没问题,清洁不到位会伤害牙齿,那我们就不应该先停止这种伤害么?
其实我能理解医生的思路,这样的思路在许多治疗慢性疾病的医生那里都存在。那就是,让你改变习惯这种事情太不靠谱了,还是用药比较靠谱。
既然你带着病症来到了我这里,那我就要搞定你的症状,让你带着病症回家通过改变自己的习惯来调整,这是很危险的,也不符合我所学习到了疾病处理方法。
今天在读《西医治不好的病——一位医生对慢性病诊疗的反思》,作者是国际知名的医学专家陶然,书中也对这种情况有一些阐述。
近些年,当我亲身经历了因病长期用药的折磨,从繁重的接诊工作中脱离出来,与我的病人有了更多的交流,我开始反思我在多年的传统西医理论学习及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西医思维——更多关注疾病本身,很少关注人。
我们可以娴熟地开药方、使用手术刀,却往往忽略病人的疾病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伤痛、人生艰难和无序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过分讲究数据与技术的时代,我们把西医当作纯粹的科学来膜拜。事实上我们太容易接受一种疾病的标签,如癌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并把疾病完全交给了医生,以为疾病只有靠医院才可以解决,而忽视了自我的修复能力对疾病的影响。
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怎样搞定它,怎样消灭它,却没有想到问题为何会出现,要怎样调整才能修复它?
就好像孩子不听话了,我们想的是怎样让孩子听话?却没有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了,他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
对待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的,当身体出现症状的时候,除了想到,我要怎么消除这个症状之外,我们更应该想到的是,这个症状为什么会出现,我的身体现在需要什么。
是不是我的忧郁太久没有得到释放,让身体感觉到了疲倦,是不是我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让身体代谢出现了障碍。
但是,找到根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改变习惯也同样不容易。
最近都在读之方面的书,希望可以找到一些更明确的答案,到时候再跟你们分享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