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17.18章回顾总结
前面谈到,《阳货篇》第12、13、14、15这四章,重在阐述六蔽的弊端,分别指出乡愿等六蔽的代表,其特征和实质。
“色厉内荏”者、“乡愿”“道听途说”者、患得患失者这四种“六蔽”的代表,及其特征和实质。第十二章指出“色厉而内荏”者,其外在表现是有仁有德之人,而实际上则是地地道道的小人,虚伪不堪。第十三章,“乡愿,德之贼也”,乡愿这类“好好先生”,看似谁也不得罪,“与人为善”,而其实是假借道德之名,行戕害道德之实的“贼”。第十四章,“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这类人东边听来西边讲,口耳之间不过脑子不过心,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看似好像有学问,其实是道听途说,华而不实,于己无用,是自弃其德。第十五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些人满脑子私心私欲,整天患得患失,为了满足私欲,做事就极有可能没有下限。
追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在“学”这个重要环节出了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好好学,认真学,为己学。他们有什么危害呢?接下来几章进行阐发,进一步指出乡愿等这类人造成的社会风气的败坏。
第十六章,“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荡”,就是放荡无所休止,无所持守,“不顾礼义纵放于大闲之外”,自己把自己放到礼法规定之外,做一些超越法度的事情。甚至于完全“荡”到规矩之外,小节自不必说,连大节也不守了。“忿戾”就是忿恨不平有戾气,而至于争斗。这些人不以所学拿来自省,却当成照妖镜专门照别人,整天拿着大棒子,到处指责讨伐别人,像是很正义的样子,其实制造出来的都是纷争暴戾之气,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诈”就是狡诈欺诳。自己愚笨却不老实,还要谋私行骗,做些缺斤少两、掩耳盗铃事情,甚至直接行骗,不论是非,唯利是图而已。“荡”“忿戾”“诈”,所体现出来的都是小人“无所不至”的表现。
第十七章,“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的背后一定有目的,这个目的可能因人而异。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类是为了争名夺利,在权势面前而“巧言令色”;第二类是“乡愿,德之贼也”,看似忠厚老实的好好先生,却只知媚俗趋时;第三类人想要追求仁德,却搞不清楚方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修饰得非常好,很会讲话,容貌、形态也表现得非常善良,让人觉得很平易近人,而这又是他故意装出来的样子,专门为了取悦别人,有这种虚伪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已经亡失掉了。
王肃注释说“巧言无实,令色无质”,花言巧语往往没有什么真实的内容,假装的表情也是虚伪的表现。一个人内在不真诚,没有爱人之心,只是为了追名逐利,就讨好谄媚,虚伪逢迎,装出一副与人为善的样子,如此做派怎么可能有什么仁德之心呢?孔子讨厌,也就是自然的了。
第十八章,“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朱红色,代表正统的地位,现在被紫色所遮掩,甚至被误认为正色,以紫夺朱,就是以邪夺正,这是孔子厌恶的。“郑声淫”就是郑国的音乐过分了,抒发感情太过了,表达快乐,容易得意忘形;表达悲伤,又会走向极端,因为过度泛滥而让人心志俱丧,外伤身,内伤心。真正的音乐,是情理的交融,是身心的相应,是远离了物欲的真正的快乐,这才是人生的美好享受。“移风易俗,莫善於乐”,改变民风,就要从音乐入手。雅乐能够让人心情中正平和,既有感性的抒发,又有理性的节制,所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喻指淫声诈伪,迎合了人们的负面情绪,迎合了人们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把性情弄得忽上忽下,失去了理性的观照,导致心智迷失,内心的良善隐没,人也变得迷茫、颓废,就会影响到主流社会风气。“利口”就是口牙之利,此指佞人之谓。范氏曰:“利口之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人君苟悦而信之,则国家之覆也不难矣。”利口之人就是乡原,德之贼,逞口舌之利,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把人引上邪路。但费尽口舌的目的,都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是典型的鄙夫小人。秦朝的赵构,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清朝的和珅,如此等等。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吗?这三者的共性就是表面看起来、听起来很漂亮,惹人喜欢,可实质上却似是而非,模糊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更容易迷惑人,让人误入歧途。所以,这一章是接续前一章“巧言令色鲜矣仁”来说,利口之人,必定是巧言令色,没有仁德;没有仁德,就不会顾念百姓利益、他人利益,只会谋取个人私利,如此之人为官就可能会导致国.破家亡。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a7fa5a36d979dcb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793e8d2adaade20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