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反直觉、意料外、超搞怪的科学,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科学要反常》封面我的直觉是——科幻小说。
科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想象力的竞赛。只有大胆的、富有全新想象力的点子才会增加科幻小说的价值。科幻的生命力在于它不停地创造出传统范式,又迅速地打碎它,以更新的面目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常”可以讲是科幻小说的必备要素。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与之对应的有软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 百度百科
《科学也反常》这本书也恰好涉及了上述提到的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的“反常”情况,可以作为创作科幻小说的灵感来源。
比如《恒星“适居带”之外的生命》这一章:有些科学家提出“适居带”理论,认为生物应该诞生在“适居带”里,这个适居带中的行星表面温度都应该能使水维持液态等条件。甚至还有公式——
适居带公式按照这个理论,太阳系的“适居带”只有地球和火星,这大概也是科幻作品里“火星人”最多的原由。
太阳系的“适居带”
然而,随着20 世纪 70 年代起,人类发射的“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伽利略”号、“卡西尼”号、“朱诺”号等探测器飞得越来越远,人们有了“反常”的发现——1997年,“伽利略”号探测器发现了“木卫二”的液态水海洋,当然,这个液态海洋并不存在于其表面,而是在它的厚厚冰壳下面 ——
既然连地球上的海底火山口附近都存在着生物,谁敢说“木卫二”上就一定没有生命呢?
实际上,我们真的应该佩服科幻作家们的想象力,比如阿西莫夫在18岁时(1938年)创作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讲的就是一些地球人前往木星的一颗卫星加里斯托,结果发现这个星球上住着一群对磁场有反应的奇怪动物的故事。
再比如《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这一章,就指出——
大脑最初产生是为了运动身体……大脑很可能是为了控制动作而产生的,不会动就没有大脑。可是,大脑为什么会变大?大脑对生存有何作用?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密不可分。巨大的大脑可以更好地预测周围将发生的事,以便采取行动,保证生存。我们可以把大脑视作展现未来的腺体,动物借此做出合适的举动。
6500 万年前,恐龙消失,哺乳动物兴盛,灵长类在环境的“选择”下变得视觉发达、行动灵敏,而这些特征都少不了大脑的处理能力。
用大脑思考一定是人类的专利吗?如果恐龙没有消失,世界将会怎样?刘慈欣在《命运》、《白垩纪往事》、《吞食者》里都有过精彩演绎……
命运白垩纪往事
吞食者
《科学也反常》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读物,符合封面的反直觉、意料外、超搞怪描述,翻译也非常流畅。另外,如果你想写科幻小说的话,这本书也一定是不错的灵感来源😄
How to Write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