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很多语义可以反复绕弯说,绕来绕去就是那个中心意思,于是近义词就此得来。比如一般人说起“表象”和“想象”、“创造”和“再造”可能不加区别。
然而从具体化角度出发,近义词再相近也不能视作一样,一定有其不同含义。发现其间区别,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为了寻找“新关系”。
所谓新关系,就是在熟悉的事物基础上,把不相干的事物带有某种逻辑性的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好像大脑神经元互相联系衔接形成新网络的过程。
比如“表象”就是特指形象记忆,看到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而“想象”则是在表象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创造,成为新的形象,这个不再是记忆而是创造。
由此可以简单理解创造和再造的不同。
再造好比现在玩积木搭设了一个城堡,按照已有城堡再造一个新的。这个新城堡看似是新的,可是本质没有区别,还是原来设计蓝图的再现。
这个例子很多,好比建筑一片住宅小区,全部采用一套设计图纸,可以说再造每个楼房的过程,中间没有创新设计。
然而创造则不同,一定是创新之后的建造。好比搭设一个城堡后,按照新的联想借鉴原来这个搭设就是创造。再如借鉴原有图纸设计新的楼房图纸,哪怕有了一点点改进优化,也可是说是创新设计。
因此,创造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创新不仅是国家和社会进步需要的,也是个人拓展思维必须要有的。
而创新的含义,在于创造新关系!
比如我们组织业务培训,之前是我们台上讲参加培训人员听,略微创新后现在选择部分培训人员台上讲,效果好得多。再比如,培训后我把自己课件整理文字稿发到公众号,大家看了都说很好,有人学我也把自己课件整理了发出来,这提醒我可以把所有交流报告发到公众号,方便大家看,这一点点改进我以为就是创新。
因为,这个创新是把两种关系联系起来,自己讲和大家讲同步起来,自己交流稿和所有交流稿结合起来,事半功倍,效果良好。
百度百科,可以看到:
“创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主观地制造客观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简而言之,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因此,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
“再造,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语出《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所谓创造或者创新并不神秘,也不复杂,就是思维方式的一点点改进罢了。如同之前写过一个小文章,叫做“儿子我想告诉你-52:创新没那么复杂”。写的是有感与交警部门的红绿灯设置倒数十秒的提醒改进,很人性化。
创造之美就在于创建新的关系,可玩笑似的称作“创新”。技巧就是李老师一再强调且一直实践的“打比方”,也就是举例子,类比方式的采用,因为只要是类比一定把两种事物彼此衔接,形成新的关系。看诗经的国风这部分的诗歌,不就是一再类比嘛。
而创造的根本目的呢,就是“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我们认识世界就是加强联系,发现自己所意识不到的潜意识。
这在乔哈里视窗有说明,每个人都有“知道不知道”四种情况,公开我,秘密我,盲区我,未知我。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探索盲区我和未知我,使得它们的区域变小。
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变“不知道”为“知道”。这是在保持自知之明基础上,承认自己有无知,即知道很多不知道情况下,才可以进步的。
归根结底,知道自己在井里,承认我们不知道的很多,才会保持觉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和创新,联系起来新的关系,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意义。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世界上原本没有意义,因为不断创造事物之间新关系,也就有了意义。
作业:(1)举例说明“创造”与“再造”的异同;(2)复习并掌握“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3)结合课堂所讲,回答变“不知道”为“知道”是“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还是“不知道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