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中的那几道埂

作者: 财深道长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06:56 被阅读165次

    今天说说关于企业融资那些事。

    这是一个敏感而又刺激的话题。

    作为一家有历史感的顾问团队,我们首先欢迎一切有潜力的企业来融资。

    我们将对意向企业充分尽调,只要有潜力,行业和地点都不是问题,我们会优先考虑银团支持,必要时我们也可以考虑直接以风投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必须是B轮之前,优先考虑天使轮)。

    但是,我们反对轻率融资,画个大饼、用未来押注,这对于多数企业都是非常冒险的做法。

    如果有必要,我们会建议优先考虑以借款的方式进行合作。

    为什么我们从事着融资行业却在主观上反对融资?

    我们认为,大多数融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家自身的虚荣,是表面风光心里苦的冒进举措。

    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必须是一个利润率和内控体系有保障的企业,如果不是遇到特别的时运,现金流不会有什么问题,也就不存在什么融资的需求,即使偶有短缺,其自身的信誉(信用账期等)也可以维持日常资金所需,最多就是一些抵押贷款,而目前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会欢迎有抵押的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

    既然如此,融资的必要性又在哪呢?

    只有遇到一些巨大的风口或者天灾人祸时,融资才有意义。

    我们团队所说的融资支持,意义也正在于此。

    强调一下,我们是保守型团队。

    如何融资是我们的强项,但我们更大的价值是在于帮助企业判断是否需要融资。

    上海边郊一家贸易公司,在起步阶段碰巧撞上了百度推广的风口,销售额从几万一下子做到了两三千万,净利大概一百多万,年增长率在20%左右,按常规理解这家企业应该活得很滋润。

    可是,这家成长性不错,利润率也还过得去的企业,偏偏现金流特别紧张,其主要原因不是公司扩张或者转型太快,而是老板花钱太厉害了,个人买房、旅游,特别是离谱的是前文介绍过的传销式培训。

    本来,应该趁着线上销售快速发展的东风,积累资本,延揽人才,做好服务,厚积薄发。但是老板的思维不在于此,在公司企业规模上来后,他的内心也开始膨胀起来。

    他不认为公司只是撞上了风口才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是认为个人能力强、团队人才济济、无所不能。

    兼之当时阿里、腾讯的风光无两,更让他产生一种可以大干一场的幻觉,于是开始了四处扩张的日子,搞企业宣传、做个人营销,唯恐世人不认识自己。

    公司成立近十年,合计利润大概五六百万,培训就花了三百多万(近三年才开始此类培训),老板个人买房子花了近六百万,每年个人花销近百万,于是十多年下来倒欠外面上千万,现在几乎每月都是赚光花光、资金紧张。

    这些欠的钱主要是以拆东墙补西墙的形式在循环。

    所以,“融资”成了他们最为迫切的事。

    老板说融资那就融吧!这类公司的财务总监基本上是不允许有任何主见的,除非不想做了。

    没想到融着融着,融出了一个天大的窟窿来!

    首先,银行方面,目前已没有可能增加贷款,厂房抵押已经贷了三百多万,作为贸易公司,机器设备近似于零,其他已没有什么可抵押的资产。

    讲真,银行不是不支持实体,确实是有些实体贷款的胆子实在太大了,而银行总不能不考虑风险。

    然后正好遇到某商行鼓励中小微发展,只要成立三年以上,销售额正常,银行流水正常,税务没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贷款,于是赶紧又贷到一百多万。

    银行真的是尽力了。

    于是就只能找一些私人贷款,基本上都是高利贷,好在利息只有10-30%左右。

    甚至一些员工也贷款进来,基本上是10%的利率,比银行高得多,员工也很高兴。

    然后就再也没法贷到了。

    这时,正好赶上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新三板开挂,说这就是上市了,只要成立两年以上,有一定规模,账务没问题就可以上。

    最初的消息是从某次顾问活动中得来的,看来这些顾问培训还真的有点“用”!

    于是,所谓的“人脉”、“圈子”迅速启动,一家更嗜血的来自南方的顾问机构赴了过来。

    在顾问公司、高利贷主、各路中介的撮合下,一个销售额只有三千万的贸易公司开始了他们的资本操作,融资将近五千万,走上了他们的不作不死之路。

    当然,也不是说企业规模小就不能搞资本运作,但是至少要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和理由吧。

    那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彼时,BAT的成功喧嚣言尤在耳,各种生态、平台、线上线下概念漫天飞舞,在顾问公司的激情指导下,他们也提出了一个互联网+的思路:争做“切割设备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世界切割事业的领先平台”,虽然这口号有点怪怪的,但没办法,谁让他们做的就是切割产品贸易呢。

    具体行动上,顾问老师指导他们首先对员工进行训练。

    全公司几十人,每天召开晨会、夕会,每周召开周总结,每月召开月度大会,每季召开季度大会,每半年有半年汇演,每年更有年度晚会。在这些会上,都有规模不等的歌舞小品表演。

    上述所有表演,全部是自己的员工本色出演,节目的编排和训练的时间都要安排在下班后或者周日(公司奉行每周上班六天制)、节假日等。

    通过这些繁复的会议、表演,培养公司的所谓“精气神”,一种整天打了一针鸡血式的“气质”,然后,将这种“气质”视作公司形象,对外包装、宣传。

    那么,所谓的资本运作是如何开始的呢。

    首先,在顾问公司指导下,对公司进行设计,重点是对企业进行定位,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打造企业的发展价值。

    其次,召开轰轰烈烈的上市启动宣传大会。

    券商、会所还没找就开始了上市宣传,号召大家踊跃投资,

    不过,这个风险倒也不大,此时正值新三板概念热火朝天,各路中介纷纷趁火打劫,虽然费了点时间,但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个没多少责任心的券商,一人满嘴跑火车的律师(关于券商、律师的责任心,本书第九章还有重点阐述,此处不多议),基本上没有什么前期尽调,就签了合同、收了首付款,然后坐等会计师出报告,搞股改(估计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公司不可能通过股改、更不可能挂成功,所以首付款都收的比较高)。

    当然,会所也不是什么善茬,同样在没有任何前期调查的情况下就笑纳大笔首付款,并且进驻审计了(后来发现很多家会所都是这样的风格,中介行业已接近官僚式的特色,行内的都懂,首付款是一种最安全的收款,不必承担任何责任,找不到他们任何把柄。企业对此更是毫无办法,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行规吧,但我认为这更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合格的财务或者董秘对于企业发展是多少重要)。

    很快,会所在经过初步审计后,发现有两处硬伤。

    一是收付款通过个人卡,与销售无法一一对应,如果要调整完毕,单单增值税就要补交几百万,不过还好,只要企业愿意,会计师可以点头通过。

    二是库存,销售三千万的公司,其采购、销售与存货流转还是纯手工作业,每次盘点和成本核算都近乎于扯蛋,存货对不上,成本也无法配比。

    这两大问题,任意一个都可以造成突然死亡,更何况还有其他问题。

    这种情况下,最苦的就是会计师了,当然不是签字会计师,而是下面打杂的审计老师。

    签字会计师在这种排雷阶段是不会出面的。

    审计小组四个人忙了快一个多月,开始几天公司还天天好吃好喝好招待,一周后就住公司大宿舍、吃公司大食堂了。

    会所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单位,事实上比血汗工厂还血汗啊。

    当然,这在表面上很公平,你能你去考呀,通过了考试你也可以轻松的,不能考就别瞎BB,BALABALABALA……

    ——————————————————

    闲话少述。

    再说几个审计老师天天加班,企业的会计人员当然也天天跟着连轴转,一个多月过去,结论是没法整,特别是对于成本核算的问题。

    其实不奇怪。

    成本核算本来就会计核算中难度最大的一块,甚至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的问题,而是公司各部门内控流程运转的结晶,比如采购不规范,成本就无法有效归集;仓库账实不一,材料和产品就无法准确核算,这些问题绝非某一个部门所能搞定的。

    所以,成本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企业的内控问题,已经融进了企业的文化基因,只有那些有着严格制度意识的企业,成本核算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位。

    言归正传,在实际整改中,因为制度执行不力,东边日出西边雨,说执行却不执行:流程往往绕了太多弯,最后的数据还是死在结案前。比如存货刚刚整改好了,下一步销售一催发货,或者采购来催收货时,仓管的思维又跟不上趟,又是乱发货,或者不能据单收发货,或者不去及时日清月结,随之又落下破事一堆,而财务那边还在埋头按账上的数据在算呢,算出来一看,艾马,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于是,会所审计的事有点进行不下去了,股改这一步也就难因此挂了起来,后面的事更是谈都别谈。

    审计事宜就这样近乎搁起来了。

    但是,公司上市的声势已经如火如荼的造了起来。

    股改还没过,上市八字还没一撇,公司已经成功融资五千多万。

    股民的钱真的好赚啊,尽管这些所谓的股民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股民。

    反正还是自己绝对控股,稀释一点股权有什么关系?融到就是赚到啊。

    老板的脸上乐开了花,似乎一切都顺当,于是做着公司迅速做大的美梦,天天在朋友圈晒着公司高速发展,员工热情高涨,要不就是今天新马泰,明天港澳游。

    老板的理想是,只要在新三板挂牌成功,自己的这点融资项目就安全了,然后要么大力发展、高歌猛进,要么以上市企业名义拓展融资平台,最差也可以打包卖给其他企业,只要团队还在,公司就在我手上,象马云那样虽然只占不到一成的股份,但公司还是我所控制,岂不美哉。

    不过如果知道马上就要面临的雷爆场面,相信他绝不敢笑得这么开心。

    这里补充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正常募资与非法融资的区别。

    有限公司的正常募资或者增资,是要针对特定对象,你我约好,各出多少,共享盈利、共担风险,而且股东数量必须是50人以下,章程签好后就去工商注册登记,也就是俗称的开公司。

    而非法融资、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都是在未经相关部门审批的情况下针对不特定对象进行募资,或者承诺高额回报、或者承诺其他有违正常金融管理的犯罪行为,刑法里都有明确的规定。

    犯罪行为一般人当然不敢碰,但是其间的灰色地带就说不定了。

    特别是很多中介机构,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在灰色地带上做足了文章。

    具体步骤按以下方式执行。

    第一,既然禁止高息揽储,那我就低息募资,对外怎么说呢,当然要说好听点,说这是原始股投资,你们去查一查看一看,肯定是包赚不赔的,甚至我可以承诺,如果上市失败,我保证以不低于同期银行利息的额度来归还本息,就这么任性。

    第二,好像上述承诺是金管部门绝对不允许的,那好,我就口头应承、私下允诺,当然必要时我可能给你字据(没要?那就算了)。

    第三,上面两条主要是忽悠大部分土包子的,对于真正的大户,直接以工商登记、增资入股的办法给予绑定(因为股东人数限定50人以内,不可能所有股东都这样处理),即使公司上市不成功,这种投资入股的方式对于企业而言也是百利而无一害,因为投资需谨慎、股市有风险啊,有限公司的风险比股市风险更是高了太多倍,赢了还是亏了,账怎么做,哪家不是老板说了算。

    投资进来的都只能是小股东,不可能有话语权的。

    在这种方针指导下,通过宣传造势,公司在股改前就募集了五千万资金,主要是通过供应商、客户和一些亲戚朋友的互相宣传,小道消息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些土包子竟然纷纷都信了。

    特别是对于那些所谓的亲戚朋友而言,大多是做些小生意、或者近几年拆迁致富,钱来得容易,于是就尽想着钱生钱、一日暴富的美梦,再加上老板本人日常的各种豪阔宣传,很多人一个字据都没有就给打款过来。

    对此,老板最初的承诺是如果上市失败,会给予等同银行利息的本息补偿,后来看到融资这么顺,让老板越发坚信上市的成功在望。

    那么,这些人的资金以什么方式落袋为安呢?

    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么就写个字据,要么就做份合同,证明是用于投资的款项,合同的内容通俗到不堪入目,拿出来都是金融犯罪的感觉……

    对于那些金额较大的投资者,则是直接做工商变更,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加入,这就比较厉害了,因为这样公司一破产,这些投资者基本上就是颗粒无收。

    话说,这些金额较大的投资者,也有不少确实是有钱的,见过世面的,难道不清楚这时以有限公司小股东身份进来,万一上市不成功不是竹篮打水了吗?毕竟他们根本没看过公司财务状况,怎么就能那么自信呢?

    想到一句话,智商不够,到手的财务也守不住,说的就是这些人吧。

    闲话少叙,五千万就这样很快收到,连带广大股民(这里称之谓“投机者”也许更加合适)的殷殷期望。

    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

    首先,券商会计律师费用大约近100万(是指首付款,按道理当地政府会有相应补贴,但至少要在股改完成后才能到账),在上市启动过程大概花了100来万,南方顾问的费用是200万(按所谓的“融资额”提成相应比例)。

    其次,用于偿还上千万的高利贷(包括某银行行长的几百万个人贷款,话说某银行行长也能搞高利贷,我还是比较吃惊的)。

    剩下的这家给十万,那家给百万(真的是给哈,可能是以前被人家催款催怕了,现在想找点优越感,甚至预付了好几家上百万的货款);再几百万买点机器设备,表示公司开始重视研发;员工工资也有了大幅上调(这点还是值得称道的,不过没有改变员工流失率高的状况,而且公司的节目表演和各种会议更多了)。

    左一拔,右一拔,花钱似洪水,赚钱如抽丝,很快账上就只剩下了几百万。

    这时,时间已过去大半年,会所审计没有丝毫进展,大家开讨论会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的姿势:

    律师:我们没有任何问题,券商进驻我们马上就进驻、尽调。

    券商:我们主要看会所的进度,会计师报告一出我们马上进驻、尽调、筹办股改。

    会所:目前主要是银行卡收款太多,以及成本核算不准确,存货管理不规范,这些都搞好了,才可以审计、出报告。

    财务:主要原因是仓库无法做好存货收、发、存管理导致账实不一致,销售、生产无法做好产品BOM表核对,采购无法做好新产品编码管理。

    仓库:主要原因是采购、销售无法按规范流程作业,仓库无法把控存货收发。

    采购、销售:……うになたっ!

    董秘:大家抓紧整改,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たっんとらんで!

    老板:あこれほたっん……しまうになこの……

    就这样,离承诺上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股改都还是没影的事呢。

    终于,有几家股东熬不住了,要撤。

    这没什么,反正账上还有钱,撤就撤吧,不但给你撤,还要感谢你撤,因为“正好有人想进来没名额”呢,于是,不但给予退还本金而且按较高的利息结算给你。

    此情此景,那几个要撤的人当时也许会有点后悔吧。

    事后看来,他们撤的是多么正确、多么幸运啊!

    很快,账上资金开始月光了,眼看着又要恢复到以前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

    而这一次拆的,可不是一般的墙,近乎于拆长城了。

    ——————————————————

    首先是员工的工资,因为业绩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对不起,工资还要降回来。

    于是,员工流失不可避免,刚刚招进来的几个技术人员,跑得一个不剩,所谓的团队精神、核心竞争力简直薄如轻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信也。

    其次是各种销售,能不开票还是不开吧,少交一点税也是好的,这就几乎又回到原点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要求退款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而这时公司已无钱可退。

    最后,形势比人强,随着承诺的上市时间已经过去,广大投资者再也等不得了,矛盾一下子爆发,终于造成了所谓的“资金链”崩盘,天天有人堵上门要退钱。

    整个事故过程不到一年,从最初的上市动员,到后来的火爆认筹,再到最后的坍塌式退股,整个一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该老板最近天天在朋友圈晒着厂房出租、出卖的广告,准备回四川老家去发展了。

    这真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相信在广大中小企业市场上并不孤单。

    投资需慎重,融资更需慎重!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参阅公众号“财深道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8167f546762:最后怎么样了,这公司倒了没?可惜了
        期待续集……

      本文标题:企业融资中的那几道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ti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