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同志,从关爱儿童的的角度指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这本是一种大爱情怀,但用在教育上,却被许多的教育工作者误解,包括所谓的专家,还有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他们把“一切为了孩子”,片面看成为孩子提供一切最好的物质条件,这与家长的溺爱本无二致。
举个例子。每年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许多学校的自媒体,推出这样的画面:学校干净整洁,课桌凳摆放有序,桌上每个孩子新学期的书本都整齐地摆放在课桌统一的位置,甚至连书本的叠放顺序都做到了整齐划一,感觉就和人民大会堂马上要开人民代表大会一般。然后配上的文字一般都是:一切为了孩子、欢迎回家……然后领导表示很满意,专家表示很满意,家长表示很满意,引来同行们无数个赞,最后老师自己也表示:虽然为了开学准备工作,很累很辛苦,但得到大家的肯定,也很满意!
当然,作为校长,我看到这样的老师,也会很满意,我也会表扬,也会肯定。因为,对于领导、专家、社会各界都满意的工作,我脸上也有光啊。只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隐隐觉得,我们是不是都搞错了“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的本意,难道一切为了孩子,就是为孩子做好一切吗?打扫卫生、摆放桌椅,搬运课本,这些繁重的开学准备工作难道都不需要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吗?难道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届时入座,仅此而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圣人之言尤在耳。古往今来,多少成大事者,难道是因为有了周遭一众人等的“一切为了”乃成的?试想,一个人不知道稼穑之艰辛,怎会去思考“物力之维艰”?就说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张謇吧。张謇12岁时,与族兄、五弟三人一起,从西亭宋郊祁先生学习,并无童仆为之料理生活,洒扫粪除诸事,都是三个小孩自力完成。当年六月,其父还令三人跟随佣工锄除棉田杂草,张謇尝到了种田农事之苦,乃更加专意于读书。(摘自《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p053)以此,我们是否可窥一斑:生活的不易,才是他读书的动力。
犹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开学的时候,我们都要带上劳动工具,在校园清理杂草,擦洗修理桌凳,搬书运书……个个弄得满头大汗,但个个都开心兴奋,充满着对新学期的憧憬。整个校园开学场景就像过节一样,也没见谁因为参与了开学准备工作带来心理问题,影响了学习啊。
而如今,我们总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每每开到家长会,总有家长和老师叹苦:为了孩子能专心学习,我啥事都不要他做,啥都为他准备好了,他咋就那么不懂事呢?成绩还是一塌糊涂,唉……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也只能以一声“唉——”来回复他,问题就是因为你啥都做了啊!在我看来,所有家长最想要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像极了法国名菜:鹅肝。据说为了得到肥嫩巨大的鹅肝,把这些鹅从出生开始,就圈养在很小的空间里,一辈子也不会让它下水游一次泳。饲养者们每天都会绞尽脑汁的让他们尽快长大,于是直接将食物通过管道送到它们的胃里,每天三次,每次食物要达到一公斤,直至鹅肝的重量能够从最初的不到二两迅速增加到600-1000克,最顶级的鹅肝能够达到四斤重。可想而知,这样的过程,这些鹅有多么地痛苦,你的“儿”就有多么痛苦。问题是,你的“儿”还反抗,当他开始反抗时,你就得不到你想要的“鹅肝”了。
所以,诸位,不要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来“霍霍”我们的孩子了,你以为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对的——不管你有多辛苦,你有多美好的出发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