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飞往博卡拉的飞机上拍的照片。
见过世面的我们如何安住在家乡这是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后面在地震中毁坏严重。
见过世面的我们如何安住在家乡这是博达哈大佛塔。全世界最大的圆佛塔。
见过世面的我们如何安住在家乡这是转经筒,和尼泊尔的雪山日出。
见过世面的我们如何安住在家乡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老家福建闽南,一个普通农村,同村的邻居有位八十岁的老人过世,歌仔戏唱了一晚上(闽南的风俗)。
我问同学,一个在北方天津上过大学的小妞:"见过世面的我们如何安住在家乡?"我说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妞说,你写吧,我想看。
但其实,我并不知道要怎么写。
众所周知。 尼泊尔是个"众神的国度"。寺庙比民宅多,僧人比俗人多。在这个宗教派系林立的国家,百分之80多的人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佛教。
在尼泊尔,印度教信徒有个独特的露天火葬习俗。1600多年来,络绎不绝的印度教徒来到“烧尸庙”,朝拜他们心中伟大的湿婆神。
闽南地方信仰也很多。泉州就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随处可见的庙宇。更有"满地皆圣人"的美誉(当然在现在这个社会有些夸张)。
在闽南,关于丧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有种说法是:"生在苏杭,死在闽南"。可见一斑。
从小生活在闽南地区,对这个地方的习俗却不甚了解。闽南有特别多的风俗习惯。
所以,看过外面的世界,我们对自己的家乡会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视角。
关于如何安住家乡,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奋斗的意义在哪里?既然最终回到家乡。
之前在南京,1912的星巴客,见了一位同学。
这位同学今年北大博士毕业,他的穿衣风格已然不像闽南人,更像江南的公子。他说很多人以为他是富二代,但其实不是。
我们是高中同学,来自同一座小城。
这位一路从厦门到北京,最后落户江南的高材生说,他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更像哪里人。他说教育,还有身边的环境、好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最终却迷失在了自己所追求的认同里。
上次去北京,在若大的北京城一个人转悠。发现离开家乡,我们必须认同自己追梦的勇敢。 虽然你知道自己只是这座城市中,来来往往的一员。但是因为不远千里的追求,你会对自己有更多的期许。
有一位乡村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最尴尬其实,88、八九年出生,往前搭不上80后的那潮,往后,跟不上90后的成长。
那天去他的学校,看到,一群小孩子在操场上奔跑、打闹。在他们面前的,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漫漫的求学道路。只是曾经的我们一路走到现在,转换了身份。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在我们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他拿着手机,出了三次门。接待了一个又一个来办转学手续的家长。
我们的奋斗让我们有机会去见过更广阔的天地。或许到最后,我们不过是为了让下一代有更好的环境。
想到今天跟一位在家乡的朋友聊天。 这位同学当了一天公务员,现在做着自己的小事业。生意还算不错。
我们聊到工作的话题。
他说,现在单靠工资,其实只能是勉强养活自己。特别是还要买房买车。所以还是要创业。
他举了很多个同学朋友的例子。有当公务员的,有在事业单位的,有银行的,有企业的。我们还谈到行业竞争、价格等。
教育程度确实让我们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同学说,我们这一代出身的人,既吃得了苦,也享得了福。既经历得了风雨,也享受得了彩虹。
那天,走出操场的时候,看着满地奔跑的小孩,我对着他们微笑。
见世面,最终不过是见自己。
人在哪里,心在哪里。
关于如何安住家乡,我想或许这就是答案。
见过世面的我们如何安住在家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