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83: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文章引用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朱夫子答:
鸡豚牛羊,老百姓蓄养它们,从中获利以谋生。卿大夫既然已经食君之禄,享受百姓的奉养,就不应该再蓄养这些与百姓争利。
鲁国国相公仪休,有一天在家中吃到葵菜,又见妻子在纺织,曰:“欲夺园夫红女之利乎?”,为了不与园夫和织女争利,怒而拔去葵菜,并休妻出门。
《汉书·董仲舒传》:“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有的动物有了牙齿,上天就不再赋予角,有翅膀的,就只给两只脚。
这些都是絜矩之道的意思。
聚敛之臣,通过剥削民脂民膏来取悦君主,最终百姓遭殃。内贼偷窃君主府库中的财物以肥私,却不祸及百姓。仁君真诚地惜民爱民,宁可损失自家的财物,而不忍心伤害民力。所以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也是絜矩之道的应有之义。
鲁国太宰臧文仲,为鼓励发展商业,让家里的妻妾编制蒲席拿到市场上去卖。孔子斥为不仁,他说:“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
冉求季氏宰,帮助季氏聚敛钱财,孔子就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为人宽宏包容、温良博爱,却如此深责臧文仲和冉有,不给一点宽容,可见絜矩之道的重要性。
问题84:“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怎么解释?
朱夫子答:
国以利为利,则上下竞相逐利,不把他人的占为己有就不会满意;国以义为利,则不忘亲人,不怠慢君王。只要义字安居我心,自然无所不利。程子说:“圣人以义为利。义之所安,即利之所在。”就是这个意思。孟子专门辨析分别义与利,提出要从根本上彻底清除以利为利的思想根源,应该也出自这里。
问题85:“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这句话如何理解?
朱夫子答:
一旦与百姓结下怨仇,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化解的。圣贤深刻揭示其本质,把话说得很严重,是要人们在事发之前重视这个问题,不要灾祸来了才知道后悔。
圣贤虽然已有告诫,但是像桑弘羊、孔仅、宇文融、杨矜、陈京和裴延龄这些聚敛之臣仍然得到重用,给国家造成了危害。
陆贽说:“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凋瘁而根柢蹷拔矣。”吕公著说:“小人聚敛以佐人主之欲,人主不悟,以为有利于国,而不知其终为害也。赏其纳忠,而不知其大不忠也。嘉其任怨,而不知其怨归于上也。”
陆贽和吕公著的话,是对本章最好的解释。统治者不可不睁大眼睛看清楚,应该用什么样的人。
问题86:传文第十章,程子作了很多修改,夫子却没有采用,依旧以郑玄旧本为正,为什么啊?
朱夫子答:本章含义丰富,故传文论述详尽,但本质上不过好与恶、义与利两个对立的问题。
如果要详细辨析文章,在文义已经非常清楚的情况下,只能扩大范围进行进一步的发挥。第二义的发挥不断延伸,以致间见层出,有点类似于变换话题,各种不同的见解错杂陈列的意思。
但是,如果我们慢慢考查大学本章的内涵,其实内容非常连贯,前后脉络贯通,无非反复叮咛告诫之意,用意深切,此在言外,因此不可变换主题。
如果一定要对程子的见解进行评判,则他所说的自始至终和大学本义是不同范畴的事,其界辨有余,但意味反而不足,此不可不察。
----《我读大学6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