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06719/9f0cc0ab657f1c35.jpg)
阅读于写作者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就像药引子,治愈着所经历的一切。
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在我的认知层面上,写作是特殊的一类人群发现自我更好的途径。
虽然。从一些以往的例子来看,不少作家在写作时会远离人群,寻找属于自己的安静之地来进行写作的所需一切构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写作是需要阅读的。
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必寻找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这句话。如果想要证明一件事情,总归是有途径的,无论暂时的还是长远的。
小学的写作文经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便是通过查阅他人的文章来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
有多数人能够在高中阶段或者更早的阶段确定自己的写作风格,只是在工作之后,因为某些不同的原因,有很大一批人没有继续写作而已。通过观察旁边的朋友便能够或多或少获得这些感知。
但是,正如开篇所说的那样,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像一个药引子。写作有时候不一定需要阅读来构思自己的写作。
即时的情景环境,五感所感受到的也能促使文字在大脑中快速凝结,然后如流水般记录下来。所以才会有游记,小诗之类。
个人倾向于记录即使所感,因为,这必是真实的,这必是最深层的。写作做无病呻吟时之作,可能在写作人的写作过程瞬间会有自我体感的欢乐。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写作完成之后,至少对我而言,因为我有过那样的经历,文章读起来便如同嚼蜡。很满想象这是历经时间洗礼的文章。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阅读对自己来说都是有效的呢?这个答案取决于个人的吸收目的以及吸收程度是多少。
所谓的吸收目的便是自己所希望找到的写作对象是什么。正如我近来常说的那句话,人的视觉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盲目的,因为人的视觉只对自己想要寻找的东西感兴趣。
就像,那次夏天上午十一点多,我在逛街时可以很轻松的将目标锁定在卖茶水的地方,因为当时我很热,我急切地希望找点可以解热的茶水。亦或者,在车站或是机场接朋友时,在茫茫的人群中便可像千里眼一般寻找到他。因为,我想找到他。这一点从找人及其他方面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从调养身心的方面来说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触动我这种感觉的便是前些日子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人间失格》这一本书。很直白的说,我并没有专门阅读过这本书,但是其中一句话很是让人触动“生而为人,对不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浏览一些门户App时,积极的悲观主义语录充斥在我的视网膜中。那段时间是何等的让人煎熬,致使一度天空的色彩也都是灰色。侥幸下午在看公开课的时候看了43min的太宰治人生介绍。
详细的东西,可以自行去查阅。看完之后的触动很大。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太宰治的生活环境里,为何面对《人间失格》竟有如此触动。
我们有时会以自身即时的理解来使自己进入某一角色。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是,如果没有感受当时作者的生活环境时,这可能是具有危险性的。
所以说,这便形成这么一句话,人所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同样的来说,人所感受到的不一定是自己真实感受的。人属于群居动物,多多少少会有保持集体一致的天性。
或许,有时候的情绪,只是天性的因素。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鼓励去阅读。
从阅读中来发现自己,从阅读中来提升自己,这对身而为人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