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限可能》三个不能少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无限可能》三个不能少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作者: 简均写记 | 来源:发表于2020-12-22 11:54 被阅读0次

    《无限可能》第一部分帮助开启平凡大脑的平凡之旅。作者由于在幼儿园的时候不慎跌倒,头部受伤,导致大脑受到了损伤,并且很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花了接近三年的时间,才学会了阅读,由于认字比别人慢和少,他只能从漫画中去寻找乐趣,最喜欢的是超级英雄的故事,给了他很多鼓舞。

    看着祖母因为阿尔茨海默症失去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这种痛苦让他难以言表。而作者自己也因为跟不上班级同学的节奏,还被老师说脑子坏掉了。被贴标签的经历,在我们生活中也时常有发生,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要更加的谨慎小心,因为我们在给别人贴标签的时候,实际在限制别人的可能的,同时这个标签也是我们思维方面的一个极限,也是自我设限。

    作者在高中阶段因为英语一直不及格,老师要求他撰写一份关于对比两位天才学生的成就和生活的报告,他非常地投入,专心的整理、打印、装订,一心下课想交给老师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就荡漾在心里,不料老师在课堂中就让他在公众场合讲出他的报告。因为学习能力差,他一直默默无闻,不想出丑,无时无刻不想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他害怕到了极点,只能硬着头皮回复老师说,没有写报告,然后悄悄把报告扔进了垃圾桶。

    大学期间因为成绩不如意,作者又一心想辍学,在朋友的父亲点醒下。一连串的问题直指他内心的痛苦,也让他有了动力列出了一份答案清单,是关于成为怎么样的人、想做什么、将来想得到什么、想与别人分享什么等。并且这位父亲指出了作者距离自己的目标只是一个脑袋的距离,也就30厘米的距离,完全有可能达成。当这位父亲大声朗读作者的梦想时,朗读声激发了他的动力,让他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因此作者在这位父亲的家里,挑选了一些书,拿回学校去阅读,也谨记记得了他说的那句马克吐温的名言,“不要让学校成为你受教育道路上的绊脚石”。

    因为答应朋友的父亲要阅读的书的数量,这让作者废寝忘食,终于有一天精疲力尽,受伤入院。恰巧入院的时候看到护士拿进病房的杯子上写着爱因斯坦的一句话,“解决问题的意识层次必须高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层次”。爱因斯坦的故事之前也一直在激励着他。作者因此陷入了沉思,怎么样才能更高效,更快乐的学习,纵观学校的课程,都是在教人学知识,没有教人如何去学习。

    从医院回到学校的作者,对学习如何学习这个想法,非常的着迷,并且把精力都集中在朋友的父亲借给他的书上面,涉及到成人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神经科学,个人成长教育心理学,快速阅读,甚至无法系古古代技法。最终,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他也解开了大脑如何工作的谜团,并且神奇地发现自己阅读信息和理解信息的时间比之前大大缩短。因此更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他迫不及待地把知识成果分享出去,帮助了一个新生完成了30天阅读30本书的目标。知识是力量,学习是我们的超能力,作者也因此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打造更出色更聪明的大脑,不让大脑掉队。

    对自己的预期设定,其实都不是我们的极限,那是我们可以克服的障碍。有时候哪怕迈出一小步,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我们需要突破的三个方面,第一是思维模式的极限,对自己能力心存怀疑,缺乏信心;第二是内在动力的极限,缺乏动力和活力;第三是方法方式的极限,采取的方法无法带来想要的结果。

    思维模式,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可以是我们是谁,世界如何运转,我们能力能做什么,我们又会得到什么?

    内在动力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我们采取行动需要具备的意志。

    方法方式,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如何才能达到我想要的结果,整个过程,怎么样才能做到更加的有序,系统有指导性,可循环性?

    思维模式,构思更多的可能。内在动力目的鼓舞着我们,去采取行动。方法方式的实施过程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不断得以成长,最终达到了融合。

    我们的大脑经常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限可能》三个不能少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xs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