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大气凛然,气势磅礴。依稀记得在初中的时候对杜甫是五体投地,满满的敬仰与尊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被他的雄心壮志所征服。那个穷困潦倒一生的文人一生都在为天下苍生奔走。此等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百姓的人怎能不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以前看杜甫,总觉得这个意气风发的有志之士令人崇拜,而弹指一瞬,刹那芳华,现在再看杜甫,却不似当年了。虽然他是一生胸怀大志,裘马轻狂,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杜甫自己的孩子是被活活饿死的。确实,古往今来,数不尽的仁人志士都是先国后家。首屈一指的是刘备摔阿斗了,那是为答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的赤诚之心。但是,杜甫呢,他一生在做什么?最终家不家,国不国,只得一声叹息!
杜甫的一生,无疑是可悲的。是,你是想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事实是什么,只能感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自古便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训诫,只可惜杜甫不懂。他曾两次十年漫游,是结交了好些朋友,但十有八九都是跟他气味相投的文人,从心底里瞧不上那些便便大腹的达官显贵。侠骨柔肠,放浪形骸,如同一个职场上的新人。心高气傲,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在那个年代里无人援引,想要出人头地实属不易,偏偏他嘴里吟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那些豪门大族又是打心眼里的瞧不上。如此一来,就算有雄韬大略也只能是无处施展,只能感慨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也有闪光之处吧!没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也没能做成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也许是杜甫最大的成就。可能杜甫本不适合为官,两次的漫游经历可能就已经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留恋于山水之间的人,体制的框架不适合他,吟诗作赋才是他真正的归处。可偏偏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也许这是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所在之处吧。
为官的杜甫少了一份隐忍,一份决绝,一份能屈能伸。勾践卧薪尝胆终可三千越甲可吞吴,重耳流浪十多年终成霸业,韩信忍了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与杜甫相同的是鲁迅,都是带着一只笔杆打天下。鲁迅与杜甫又有不同之处,鲁迅比杜甫会做人多了,也务实多了。
在为人夫方面,鲁迅甩了杜甫十几条街,这是一个男人最基本的担当。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在母亲的安排下与山阴女士朱安结婚直至病逝也未解除婚姻关系,因为他清楚一旦离婚,在那个时代,朱安免不了要遭受许多非议。虽然后来与追随自己已久的许广平同居,也一直待朱安不薄。
政治方面,与杜甫相比,鲁迅也是略胜一筹。弃医从文或许是鲁迅生命中最明智的抉择,没有之一。他曾悲痛地说:“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同杜甫一样,他也经历了人间冷暖,对祥林嫂,阿Q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比杜甫多了一份理智,当杜甫四处苦逼地哀怨之际,鲁迅手执“长矛”走天下了。
在文学方面,杜甫成就很高,我大中华浩浩荡荡五千年历史也就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但是,诗史只是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印记,留给后人一个去看那段历史的途径。而看鲁迅,就像一个冷眼旁观这世界的人拯救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当在日本学医时,讲师播放一个解剖中国人的视频时,他看到许多中国人在笑。鸦片夺取了中国人的健康体魄,可是,精神上的虚无似乎更是一个民族致命的弱点。从此踏上了弃医从文的阳关大道。
鲁迅和杜甫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的文章虽然都是反应底层人民的生活。但是杜甫的是仅仅反应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他写《潼关吏》《石壕吏》等,使人忍不住唏嘘叹息,为那个时代的人悲悯。鲁迅就不同,感觉他笔下有锋芒,针针见血,刺中要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个彻底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主义者,立志改变愚国弱民的现状。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之处,杜甫在穷困潦倒之际依然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只是也许他不适合政治,却偏偏想要走政治的道路。鲁迅就不一样了,他把手中的笔化作利剑,从思想上来拯救民族,这才是真正的真正的治标又治本。
不管怎么说,两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闪闪发光,为国家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应当得到理解与尊重。小女子在此谈论两位大文豪,还实在是冒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