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觉得痛苦的第9个月了。之前一方面基于“自己的痛苦没有什么好向全世界宣告的”的想法,另一方面基于“这种分享对我的现状改变无济于事”的想法,一直都未曾在任何场合开诚布公的面对自己。我的一位同行了很久的朋友,推荐我一稼。我仍记得我当时多么不屑一顾,我想,应该是“成功学”的鸡汤吧,这些道理我又有什么不懂的,但我不想去面对了。今天是第三次听课,我开始慢慢感受到自己的转变,虽然很小,但 it should be a good start.
按照一稼的要求(当时真的觉得只是在完成要求)下,我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并开始阅读。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了“关注圈”与“影响圈”。
如果一个人专注于“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和发展自己潜能的事,那么他的能量就是积极的,自己的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大。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关注圈”太大,紧盯外部琐事、他人的缺点以及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不放,他就会越来越怨天尤人。错误的关注产生了消极的能量,再加上对自己所能影响事情的忽略,从而造成了自己 “影响圈” 的日益缩小。
结合我的历史,就当是做了一个读书笔记吧。
我高考以湖北省180名左右的成绩进入了国内著名的财经类学校,毕业后进了世界500强工作,对于陌生事物有一点不熟悉,不习惯,但更多的是兴奋,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我对自己的能力、情商都很自信。
在第二个轮岗期遇到了一位同事,在他跳槽后,我们“合规”地进入了非办公室恋情的恋爱关系。而我却被调离了我们所在的城市。当时对这段感情的依赖,促进了我前面提到的对陌生事物(毕业到工作的角色转变)的关注,进而形成了一种推力,加上对方也给我分析这个行业的“落后”和教育行业的“前途”,我竟然果断辞职,回到了我们生活的城市。最终,这段感情在维持了5年之后,我们分开。留给我的,是我对社会价值观定义的最美好的5年浪费掉的后悔,和对教育行业的巨大失望。于是,我不再相信男人,甚至发展成了不再相信所有其他人,包括朋友。我对生活充满了巨大的灰心。但尚存的理智告诉我,如果还要活下去,如果要实现我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我必须承担自己错误选择的后果,从零开始:找工作!
可是,在我这样杂乱的背景、27、8岁未婚未育的职场歧视年纪的条件下,重新回到当初的行业,又是多么奢侈的愿望。我晚上八点下课赶到机场,凌晨两点飞到北京,准备第二天早八点的面试;我请假调课飞到上海,找工作;我在暑假连续60天上课晚上回家累到只想瘫坐的情况下,坚持每天投简历……终于,我最后一点坚持下去的能量也被石沉大海的结果而消磨殆尽。
我开始昼夜不停地想“如果给我再一次的机会,我绝不和他在一起”,“就是他不负责任的建议,甚至催促,才导致了我人生的毁灭性灾难”,“我寒窗苦读16年,为什么选错一步就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后果”,“我恨死他了,是他毁了我”,“如果不是他,我绝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如果当时有人骂醒我就好了”……我郁郁寡欢,不回复任何朋友的消息,我没有动态可以分享,看到连吃什么都要每天分享的人我不禁回想“ta该有多幸福”;我把自己完全封闭,每天在家哭好几次;我开始变得自私而消极,不再对任何事抱有任何期待,看到的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甚至每天看着窗户,就想跳下去。
我当然知道这样的想法、态度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但我情不自禁,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一个高中的朋友说:“你以前是他认识的最阳光最积极最开朗的女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我也想知道答案。
直到我读了这本书。
倒不是说短短的一周,我的改变多么天翻地覆。但好像心里有了那么一点点绿色。Stephen 说,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
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三类问题有三类不同的应对方法,但无论是哪一类,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人的一生中,错误的选择在所难免,其后果让人悔不当初,却又无能为力,于是想象着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必会另做他选。实际伤我们最深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就仿佛被毒蛇咬后,一心忙着抓蛇,只会让毒性发作更快,倒不如尽快设法排除毒素。
我想,如果我还是无法直面死亡,那么活下来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止关注圈对我影响圈的进一步侵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