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跟趋势,随大流
新书一出,或者是别人一推荐,觉得触到了自己的痛点“哇,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太需要看了”,“书中提到的案例跟我的很相近,作者简直太懂我了”。所以就会出现各种书籍买一大堆,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
建议1:先确定实用性,再购买
第一,如果乍看觉得适合自己,或对自己有用的书,不妨先收藏书单,但不急于下单;
第二,可以先找找看有没有电子书,可以大概阅读下,是不是确实是自己需要的书籍,再做购买决定(现在的电子书很多都有试读);
第三,如果中间只是一两个片段或者案例,是自己想看的,那直接看电子书就可以,如果是需要长期反复去学习,就可以考虑入手纸版书(比如领域内的经典书籍,需要反复研读)。
误区2:阅读目的定位不清晰
每个人所在的行业、专业领域和工作定位不同,所以我们遇到的问题也都会有区别。比如说同样是管理岗,A同学当前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如何更好地拆解公司战略,找到核心的战略实现路径,进而拆分到团队和个人,那可能要去找关于战略落地的书;但是C同学,可能最近遇到的是如何提升团队士气,激励员工的问题,可能要去找关于团队文化和激励的书。问题不同,我们的阅读范围就不同。
建议2:先定位问题,再选择书籍
在去准备看一本书时,我们首先要问自己:
①我当前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②这个问题是表面问题,还是实质问题
③为什么要去看这本书(是因为别人觉得好,还是我认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④这本书里哪些要点可以解决我的问题
⑤哪些需要重点读
误区3:所有书籍都一字不差的读
也许是和我们小时候的应试教育有关系,小的时候总是会被告知“这篇文章专心看,一字不差的看,而且要全部背会,不能出错”。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以为会读书,就是一字不差读下来,越细越好。
实际上当我们进入职场以后,第一,我们可专注于学习的时间比较少;第二,我们看书的目的越来越明确。所以高效学习才是当前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字不差地读书。
建议3:书籍分类,再定阅读方式
如果一段时间,要学习管理类的知识,建议去研读专业经典书籍,比如说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当然如果我们去书店,或者是各种平台搜索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管理相关的书籍,但是这里也有好些都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解读和案例思考。一般建议如果想要系统化学习,就可以多读经典,而且要精读、反复读;而如果是其他书籍,可以只抽取自己关注的部分,去读;但是如果是单纯为了放松或是愉悦身心的书籍,可以简单速读。
误区4:书读的越多越好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朋友说”去年一年读了100本书,今年我给自己的目标是150本“,听到这里,我相信有一部分人,会给自己也定个目标”一年内我也要读100本书(默认别人的目标自己也可实现)“。但是等到一年结束复盘的时候,发现还是停留在寥寥无几的几本书上。
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100只是个数值,不是量值(质量值),假如对方100本里50%是专业书籍、50%是休闲书籍;而我们给自己的目标是,给自己选了100本专业书籍,自然实现起来就会困难。
第二,过于追求数值以后,就有可能会停留一本本读完的层面上,但是在效果上就有可能打折;追求数量而折损掉质量。
建议4:守住自己的节奏
书读多了,知识储备深厚了,读书自然会越来越快。所以我们可以去借鉴别人的学习技巧、读书技巧、笔记技巧等,但是不需要去和别人pk一年能读多少本书。尽力而为,守住自己的节奏,初期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节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源源不断,水到渠成。
误区5:加入读书小组/挑战赛,才能高效
现在很多阅读平台和社群,都会有读书小组、交流小组、连续60天挑战赛等。这种方式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结伴而行,相互督促,思考交流。
但是这里有3个关键的前提:
第一,这是一个高质量的社群,与人同行确实能汲取到精神营养;
第二,挑战赛的节奏,和自己的节奏不会相差太多;
第三,活动中没有给自己设置太多的限制。
如果以上3点都满足,我相信读书小组/挑战赛的方式,会是更高效的一个场域;但只要有不满足的,我们就要去想想,自己是否适合加入。我自己在其他读书平台,也加入过挑战赛,但都没有坚持下来,不管坚持多久,总是会偶尔中断功亏一篑。后来我发现,是因为挑战赛限制了阅读书籍的范围,一共30本,必须读这些书籍,而且每日读15分钟才算是完成挑战。所以如果20本以自己的节奏读完之后,就会”无书可读“,挑战赛自然会失败。(甚至还有另外一个挑战赛,坚持到倒数第二天了,因为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导致了中断...)
建议5:目标导向,不受形式束缚
①我们可以选择变得足够自律,然后每天都可以抽出来一部分时间学习,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节奏,而不是仅仅为了打卡而学习。
②时刻谨记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受外界太多的因素干扰,学会自我判断。
③是否借助读书小组/挑战赛,根据自身情况来定,不必要人云亦云,别人加入我也加入。
总之,学习和阅读应该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而不是借助各种框架和形式束缚、强制自己的过程。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之路上,我们都能够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共勉,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