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喜欢读,是我压根儿就不知道,相对不相识,哪儿来的兴趣呀!”每次提到名著阅读,就有学生这么回我。九年级了,对很多世界名著一无所知,我想这是农村孩子最不可忽视的短板。
一个女孩说:“老师,我特羡慕人家像我一样大,可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那见多识广的样子什么时候能到我身上来呀?”我总说他们既然知道自己的短板,却不知道去恶补,行动止步于口头,差距还是差距。对于他们,我也只能遗憾叹息,读书是自己的事,别人哪怕是父母老师也不能包办呀。对于他们,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今年的一节课,让我改变了想法,或许还有别的思路可以尝试。
那天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照例先介绍作家作品,时间宽裕就多聊了会儿。除了介绍莫泊桑及其作品外,为了让学生对莫泊桑的作品有个整体而深刻地了解,我给大家讲起了《羊脂球》,讲“羊脂球”的本意是什么,讲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创作意图,又举出另一篇小说《项链》为例,让学生对莫泊桑及其作品的认识不再只是试卷上的一道选择或填空题,而且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小说的社会意义,以及在当时那个时代乃至当代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明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它经得起时代的变迁,不管社会现实如何,它都用深刻的寓意警示每一代人。这样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看他们听得起劲,没有进入课文,又跟他们聊起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讲美国的欧·亨利,讲他的《麦琪的礼物》,讲他“含泪的微笑”的创作风格。讲俄国的契诃夫,讲他的《变色龙》和《套中人》,讲他的作品中蕴含的深意,讲现在读来会常读常新的感受。那节课学生听得很入迷,下课了居然有人说:“不知道世界名著这么有意思,还以为都难看得很呢!”原来不是他们不爱读书,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想当然地扣了个艰涩难懂的帽子便不再理会了。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哪怕是耽误几分钟分析课文学习写法的时间,去帮学生拓展阅读面,我想一定会点燃他们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就不用把阅读名著当成学习任务了,这应该是语文课最意外又最值得的收获。
九年级的课堂紧张,课余也不轻松,成块时间的课外阅读几乎没有,但我觉得只要把兴趣的种子种下,时常浇水施肥,总会有阅读实施的时候。于是讲《范进中举》时,我们介绍《儒林外史》,介绍吴敬梓其人,讲他笔下的吝啬鬼形象,讲封建社会读书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学生对这单元偏文言的课文本是有些怕,兴趣不大,听着有趣倒开始对《儒林外史》这本文言小说有了兴趣,再读课文时也没那么抗拒了。对每部作品,每位作家完全陌生时,任何人都没兴趣,一旦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名著用其各自的魅力打开了学生贫乏无知的心,始于故事,终于理解,这该是最理想的境界。
我愿多读书,用更多的人和故事作种子,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生根发芽,最终开出最美的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