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一本中国哲学的入门读物。书中简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探讨了中国哲学家的理论著作和核心思想,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是如何受中国哲学影响的。
作者冯友兰,一生都在从事哲学研究,对中西方哲学有着全方位的研究。曾说到:“”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以上,主要介绍了作者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与西方哲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有了冯友兰,才有了所谓的“中国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中国的文化。
冯友兰书中介绍的中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在了解“六大家”之前,他围绕中国哲学诞生的全景进行了几组中西方的对比:
一、哲学的地位:
他认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宗教地位相差无几。甚至很多外国人,将儒家思想看作宗教,因为它渗透在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哲学与宗教都有一种对超乎现实的追求,而对超现实的追求,本身就是人类先天的欲望。在儒家思想中,这种超现实体现为“仁爱”,道家中,则体现为“天人合一。”
二、哲学的背景:
哲学是一种,人对人生系统性的反思的思想。是人想的,就有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局限性。中国是大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所有思想中,都敬畏自然,很少有挑战或改变自然的言论。同时由于关注日月运行,四十相继,所以儒、道两家都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既“居安思危”。所谓无论在多么苦难的时期,人民都相信黎明,不放弃希望。
三、哲学的功用:
哲学都有想解决的问题,最经典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哲学的功用,可以粗略的分为理想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
理想主义,就是出世的哲学,超脱世界,有着超我的精神追求。比如佛学中,生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理想主义者,都想着挣脱欲望与束缚,成为超凡者。
现实主义,是入世的哲学。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物质为基础,解决着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作者认为,中国哲学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理想与现实统一在一起,有最高精神追求的人,是可以为王的,并称之为“内圣外王”。知识和德行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割。
四、哲学的表达
中国的哲学原著很读懂的。比《论语》或《老子》,有时候只有几个字,但是其中的内涵太过丰富。特别是善于用暗寓的论证方法,内容若隐若现,所以从古至今,各个学派都有无数的注释者,在思想传承过程中形成了无数的分支。
这本书我读了一多半,我按照的理解,将目前接触的哲学思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怎么看人,第二部分是,人怎么看客观世界。
为人与观物得思想理论五:为人
为人,是人怎么看待别自己、他人以及和别人之间得关系。
儒家中,孔子强调“仁义”,社会中得每一个人,都有着天然得责任义务——仁爱。但是他认为,爱是有区别得,对待不同得人,会有不同程度得爱。
但是墨家得墨子则不这么认为。他强调“兼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得爱是无差别得。但是,作者提出,墨子的思想较为功利主义,我给别人无差别的爱,别人也要用相同的态度对我,所以,爱是需要回报的。因此,他的政治主张,是用各种手段将爱的回报执行下去。
道家创始人杨朱看重人与自己的关系,他提出“欲洁其生”,人应该避免外部环境的改变,顺其自然成长。因而,他一生都在隐居,保持人的“本性”。
六、观物
观物,是人怎么看到自然界除人以外的所有物质,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以及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间的关系。
阴阳家对物质本源的理解最为深刻。他们提出了五行、八卦、阴阳、天文、地理等,将当时对人有重要影响的事物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五德承运,阴阳之道等。
名家则更侧重于辨明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比如重要的观点,“白马非马”,马是不存在的,是一个统称,而白马是实际存在的,因而非马,实则强调了逻辑中,共性与个性间的关系。名家的论断,包含着“相对与绝对””变与不变“的关系。
与上述两家对比,道家老子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抽象了。”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囊括了世间的所有事物,他认为,道,就是天地间的所有规律。道,就像盘古开天地,劈开的”混沌“。
七:感悟:
当今社会,总说”价值观多元化“,但是”多元“是混乱而不清晰的,也许因为某件事,他功利,拜金,而另一件事,却显现出仁爱,并解释为人性的复杂。而古代先贤的价值观,是知行合一、清晰明了的。他的主张,就是他的行动。人对自我、对世界的探索,需要由混沌到清晰,由清晰到浑然一体。我们在古代先贤面前极其渺小,但不妨试着向前走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