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学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

作者: 小雯同学Echo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09:27 被阅读12次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一)

    《情感依附》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关于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书里的结论来自于一个著名的研究。这个实验跟踪了七十多个孩子,从他们的两三岁童年开始,有的从母乳期几个月大开始,一直跟踪到三十岁,观察这些人的发展,从中总结出了做为父母,从哪些方面,能够给孩子很好的影响。这是一个历时三十年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了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如果父母把这方面能够做好的话,对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1父母的镇定,善于反省,专注——把孩子当人看待。

        这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描述的是父母的一种状态。当父母不容易,特别是养第一个孩子时,父母难免有焦虑和担心,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父母的情绪和孩子情绪是紧密相连的,甚至可以用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一个家庭共用着一种情感的状态。所以,做父母的可能对自己情绪状态,对孩子情绪状态,对整个家庭的情感氛围,常常需要去觉察,觉察着我们在一个怎么样的情感的“场”里面。

        和孩子交流,或者要提要求,我们首先要觉察,我们现在关系是怎么样?家里面的氛围是怎么样?然后从这种氛围出发,可能效果更好一些。还有就是,父母需要保持一种价值观,一种看法的弹性。

        现在社会是如此复杂,价值观是如此多元,做为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面,可能要保持一种谦卑或是一种不确定。就是说,不要那么确定,我看到某某专家是怎么说,某某书上或者是有什么名言,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就坚持要这样做。有的妈妈,有时候就太信这些,一个妈妈可能就有一套关于教孩子的价值理念,然后对老人的、孩子爸爸的那些方法就看不上眼,甚至产生严重的矛盾。

        我们和孩子相处,要保持一个“活在当下”的感觉。孩子说话时他是什么态度和感受,我该怎么回应。这是一个相互的接触,甚至一个相互的试探。在这种接触和试探里面我有什么感受,然后再去找寻一个恰当的反应的方式,无数次这样的重复试探,我们慢慢的来找到一个更好的沟通方式。所以这里面就想到,有可能我说的是错的,我的实践有可能不完善,要允许自己试错。就是可以不断的去反思,不要那么自大,对你继承的东西,甚至很多从长辈、从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或是父母那里来学来的东西,要保持一种反思,这些东西是否有效。所谓“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还有很重要的是,孩子他是一个新的生命,他代表新的能量,在人格上,我们可以和孩子来尝试一种平等,甚至是向他们学习的态度。

        和孩子交流中,我们可能要放下很多评价,尤其在我们中国的这个文化背景里面,我们的文化背景有点欺负孩子。太强调“以下对上”的服从,强调孝顺。这个时代变化很快,很多价值观,也不断的在调整之中。这个时候我们要真正的去重视孩子的观点,把他当人看待,就是尊重他看这个世界的方式,充分的理解他对这个世界背后的感受。任何一个所谓的问题,比如拖拉呀,还是调皮呀,顶撞父母啊,他背后都诉说的内容有很多,我们要把孩子“当人看”,充分去了解他的感受和体验。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二)

    2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甚于彼此爱慕。

      爱孩子最好方式,是爱自己的配偶。一个家就像是容器,一个基地,它如何才是稳固的、安全的,彼此的关爱是温暖的可以流动的。就是说孩子能够感受到,在这个家庭里面是有很多爱的能量在流动,彼此能够接纳、欣赏、支持,所以很需要的是这个基地、这个容器的主导者父母,他们相互之间是一个紧密的,慈爱的,充满温情的关系。我们的孩子经常的在默默地观察着父母的互动,尤其他们能够敏感地感觉到,今天父母是不是生气啦,或两个人之间有什么隔阂呀。如果父母能够经常有温情,充满爱意的表达、拥抱、说话声音很和气,这个孩子就会有一种无形的感受,他会感受到一种特别安全、踏实、充满爱的感觉。

        不一定是要夫妻两个人很夸张的总是浓情蜜意,而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两个人之间有深厚的情感连接。他们的感情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彼此能理解。夫妻两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价值观有差异是很正常的,包括有时候会吵架。但是有两点,第一个彼此尊重,愿意去倾听对方的不一样的价值观或者想法;第二个是吵嘴之后,不是彼此割裂、距离越来越远,而是围绕着情感的冲突、吵架、围绕着愤怒,能够彼此沟通,有话好好说。

        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因为冲突和意见不一致而争吵,也不是那么可怕,而对关系的维系,说不定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或者深化。那么,孩子就能够去经历情感的波动,关系里冲突的洗礼。这对孩子形成对感情的信任很重要。

        夫妻之间还要避免寻找替罪羊,彼此责怪。比如,孩子出了什么问题,爸爸长期在外忙,妈妈管得多,这时爸爸就很容易责怪自己的妻子。父亲这个时候也会有内疚。觉得自己没管太多。找替罪羊,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责怪,挑对方的毛病,显得很挑剔。这挑剔是很无情的,会让对方觉得沮丧,无力,而且深受打击。所以,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是相互之间有什么意见不一致,我们经常要想到的是脆弱的那一方更需要资源支持,就是正在承担更多痛苦,承担更多无力感的那一方,往往是妻子或者母亲。她需要资源,需要更多的去安抚她,下一步才是安抚孩子。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三)

    3母亲温柔、慈爱、热情并富有同情心—-

    或者说,她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

        这是在描述母亲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文字很有感染力,这种状态,是有种美感的,这里面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女性的成长。我们经常说,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是一个柔软的人,他的情感表达更温暖,是一种正能量,甚至有种慈悲心。那么,她首先是很爱自己的,很接纳自己的,充满了能量,而且超越了过往的一些创伤的东西。

        形象的说,她很温柔、慈爱、热情、有同情心,说明这个人她对自己不是那么狠。她真正的做为一个女性能够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意欣赏自己的美,愿意去绽放自己。并且不太在意表现自己时,别人是如何看待的。所以是一种更细腻的去感受自己、觉察自己的状态,愿意和自己内心一些细腻的、丰富的感受在一起,不是去批评、去评价,所以这样的女性,她内心是充满力量的,是一种坦然的,欣赏、喜欢自己的状态。

        那这样一位妈妈,她明显不是那种很焦虑的,对自己有很多要求,被要求驱使得日夜难以停歇。她是真正能够静下来,能够停在那里去觉察的。换言之,这是一种充满了能量的状态,充满能量状态往往是需要调度我们很多本能的东西,敢于竞争、很生猛的,而不是活在一种假假的自我里,要活给别人看,特别要装作一个什么样子。这种“假自我”,会显得很懂事、很得体、很懂礼貌。

        简单说,这样的女性,她会接纳自己的很多部分,显得更真实、更真诚,只有这样的人,她才能够“共情”。我们说情商教育,里面很重要的共情,就是“把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去体验别人穿鞋的感受”,就是“能从对方的角度,来感受对方的情感,就像对方自己在亲身感受一样”。那么对孩子呢,就是可以从孩子角度,蹲下来,看他的世界,理解他的世界,能够带着感情去感受,就像孩子自己的感受一样。能够觉察到孩子感受,能够回应孩子的感受。

        这就是经常说一句话,“我们要成熟到允许自己幼稚”。就是放下自己的立场、评判、价值观,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这个时候“我”消失了,那个有能力的、有很多意见、有很多想法的“我”慢慢的消失了,放下那些东西真正去感受孩子的世界,感受他的感受,这是需要妈妈有勇气的!因为你放下自己的评判、要求、规条的时候,就好像自己消失了一样。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进入孩子的世界,也能够回来,然后再做出恰当的回应,这很需要勇气。

        当然做到这些呢,也是需要妈妈有足够的内心安全感。过往的一些恐惧的事情得到修复。有创伤的妈妈,很多时候,就算是显得很体贴孩子、关心孩子,很多是出于自己的需要。真正有力量、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各个部分的妈妈,她有种慈悲心,能够放下自己、放空自己,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这实际上是很美妙的,但是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持续的、长久的成长才能做到。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四)

    4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

    (自信/进取)感到骄傲.

        这需要父母放下很多评价。就是你带着你的框框,去看孩子的行为时,那么不符合你的框框的时候,你就忽略了孩子积极的能力,他展现的自信,展现他的探索,展现他努力的过程,其中就有进取心。

        比如一个孩子在哭,这个哭呢,不是那么有道理,为了什么没得到或者是相互争吵,这个孩子在大哭的时候。妈妈要怎么回复他呢?在这个研究里,妈妈是这样回复的——她说,“孩子清楚的表达了他的感受”。大家注意,她说,孩子清楚的表达了感受,她在肯定孩子。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孩子哭,妈妈就会烦躁啊,孩子不懂事、软弱,这个妈妈的反应是,“他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所以,很多事情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个新手,他在怎么适应这种环境,怎么获得自己的自尊,还在不断探索,然后他做了很多勇敢的事情。

        所以父母可以经常去肯定孩子一个努力的过程,在这前面有个很重要的两个字,“觉察”。觉察是能看到孩子他是如何以他的方式,在适应这个环境的,看到孩子的探索。而不要轻易的有一个框架,去评价他,然后以框架出发去指出他的不足,去批评他去指导他。第一步是要为他感到骄傲——你做出来这样的探索很不容易,而且每一种探索里,都有孩子自己的思路。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积极面,“像鸡蛋里面挑骨头一样”去发现孩子他独一无二的努力,他的努力过程,以及他做的很伟大的尝试。当父母看到,看到了孩子努力的过程,并且回应了反馈了他努力的时候,孩子就会有种被接纳的感觉,就会很自信,而不是觉得自己总是个总在犯错的家伙,他的努力没有价值。从父母眼里,他会看到自己是有价值,他任何探索是有意义的,还不会被轻易的评价。当父母经常说“为他自豪”,我们会给孩子注入无穷的力量,我们内心要有足够的力量去赞美孩子的努力。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五)

    5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感到愉悦。

        第四点和第五点,我们联系起来一起看的时候,大家都可能会体会到,做父母,有时候要和孩子保持一个距离,不要让自己的眼光、观点、看法,淹没了孩子,看不到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是如何探索着、适应着这个社会,去适应这个世界。我们要放下自己很多的东西,在一个稍微远一点的距离,去看,原来孩子他会有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这种创造性从他的视角来看,都有他自己的道理,我们更多只是需要去陪伴。

        这里面强调的是情感,就是我们感到愉悦,就是说父母可能真正有一种克制。就是要停止什么,停止你占主导、总是要为孩子做什么的行为,而是做一个跟随者、陪伴者。那么这个孩子,他自己创造什么,他独立去完成什么的时候,我们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为他感到喜悦。只要孩子能够做到一些东西,孩子能够自己独立的去完成一些事,这个过程就会收获很多。所以当孩子有创造性、独立的去做他的“实验”的时候,我们的愉悦就是一种“放手”。在这个放手的基础上,我们要感受到,在欣赏孩子的成长——我觉得这个小家伙啊,自己能够做些事,是个小大人了,是个小男子汉了,是个能干的小女子了,那个时候是带着欣赏,是带着一种放手的,我们应该为他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喜悦意味着我们在见证孩子的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克服的是什么呢——就是总把孩子太当孩子。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六)

    6父母强调纪律而非惩罚。

        在中国,是一个控制性很强的社会,我们生活在其中,难免我们教育孩子也要也会去强调控制,强调规矩和要求。那怎么样强调规矩和要求呢?有个心理大师说过一句话,就是父母对孩子强调规矩时往往是在隐隐的说,“狗娘养的,老子终于逮住你了”!就说父母好像就是在不断的找错,当父母亲不断把自己变成一个锤子时,孩子就不断地成为了钉子。

        在拉丁词根里,纪律与学徒的词根是相同的。纪律是为了让孩子在一个更稳定的框架里,在一个可以知道的边界里,去实践保护自己,去享受自己的生命。所以,边界的形成、规矩架构的形成,学徒是需要去学习的。既然孩子是学徒,我们就是师父,师父带着学徒一起去实践、去找规律。

        这样就很清晰了,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特意强调规矩,然后“你违反规矩,老子终于逮着你了”,狠狠的惩罚。甚至在惩罚的时候,有一种残忍的快感。我们探索的规矩,是在探索怎么样能够更好的让孩子像是学徒一样的去学习,适应这个环境。这个规矩也是有弹性的,我们怎么样去很好地适应这些规则和纪律,从而能够保护自己,这个不是僵化的,或者由父母单方面划线划出来的,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的。

        如果孩子做学徒的话,那他是个生手啊,他不太了解这个社会的规矩,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种种规矩,各种仪式非常非常多。所以要探索去了解,还要去辨别哪些规矩是适合我们。太墨守成规,太不越雷池半步,也可能会是限制。所以在这个学徒的过程中,就是看到纪律,看到规矩,不断地去思考的过程,反而让孩子更能够有能力适应规则或者超越限制。同时,父母可能要做榜样,怎么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先做到。

    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完)

    7至少在最早的几年,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孩子的生活。

          最早的几年,一个家庭的温暖需要传递,父母可以密切的关注并参与孩子生活里来。当孩子大了,到了青春期孩子就会对参与他的生活有反感,会觉得很受约束。有时候,很多孩子用QQ用微信他都会屏蔽父母,不想让父母参与,实际就是父母有些参与会不恰当,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压力,或者是反感。现在都有手机,父母怎么样高质量的参与孩子生活,真正的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同在,这个需要我们在生活里去探索。

        陪伴,很多时候是临在。做父母保持好奇心,对孩子情绪,反应感兴趣,保持好奇心。不要随意的评价或活在自己的看法里,或者只抱着自己的手机在看。真正的去感受孩子,对孩子接下来的呈现有兴趣有好奇。然后还愿意去了解孩子特别的表达。现在网上很多梗,孩子说句话,我们有时候可能听不懂,这个时候要请教孩子的,要对他的表达感兴趣。

        当我们以一个助手或者是热情的帮助者,不添乱的这种身份去参与孩子生活时,有时孩子是愿意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比如说,在青春期之前,孩子是很需要父母能够去理解他。孩子可能会失误啊,或者说可能有些破坏呀,父母怎么样能够帮助孩子负起责任来,而且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事,父母蹲下来能够以孩子的眼光,带着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这时孩子有种双胞胎的感觉,会很满足。这种情感被看见,被很好的陪伴和理解,然后一起来做尝试,这种过程孩子会觉得有种很强的满足感,帮助孩子克服孤独,也会给孩子将来的探索会带去很大的勇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好父母的七个方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nigftx.html